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500字作文

正如伊莎貝拉曾言:“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間,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色。”就算我隔很長一段時間再讀《追風箏的人》仍是會被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所感動。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500字作文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阿富汗是一個充滿戰爭,紛亂不堪的小國家,但在作家胡賽尼的筆下,讓人們看到戰火之下的阿富汗也有美好的一面,在那片充滿暴力、血腥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如此忠實莊嚴地生活,他們未曾到過外面的世界,卻堅守著當下存在的美好,併為此至死不渝。

《追風等的人》主要講主人公之間的背叛與救贖。而阿米爾對於哈桑的背叛其實是源於人性的弱點,他怨恨父親對於哈柔無理由的偏袒;他羨慕哈桑有一個處處疼愛他的父親;他妒忌目不識丁的哈柔卻能一眼指出他小說的漏洞。在巷子中,阿米爾目睹了哈桑所遭遇的一切,他卻因自身的懦弱而視而不見。可後來哈桑面對阿米爾的陷害,卻沒有說出一句反駁之言。阿米爾明白,倘若哈桑否認,父親定然相信;他也明白,哈桑知道了他站在原地袖手旁觀。從那時起,阿米爾才明白他多年來唯一深愛的是哈柔,肯多次為他挺身而出的也只有哈桑。可令人遺憾的是,他卻不肯承認內心的懦弱,不願面對自己造就的一切痛苦,他選擇逃避他所犯下的一切罪行。

拉辛汗曾說一個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是不會痛苦的。可阿米爾卻被道德的譴責折磨得幾近崩潰,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有寬恕別人的權利,在他看來如今所有的不如意都是對自己當年背叛哈柔的懲罰。以致幾十年過去了,每當聽到哈柔的名字他的胸口依舊疼痛,他從來沒想過原諒自己,他在日日夜夜的自我譴責當中,卻又一直等待著一個機會,以將他從無盡的痛苦中解救出來。

多年後當疲老的拉辛汗找到阿米爾,為他指明一條贖罪的道時。他卻遲疑了,他如此費盡心機的逃避,他在美國安定的生活,他完整的家庭……他害怕這些都會因付出生命的贖罪之路化為泡影。與此同時,他從拉辛汗的口中得知:他始終懷有欽佩敬意的爸爸,那個始終剛硬且正直,憐憫窮人且給予財物,為所有人稱讚且稱之又“了不起”的人,卻有著不為人所知的黑暗的一面。他所瞭解的真相使他憤怒——他從始至終活在了一個騙局當中。而哈桑也在前幾個月被塔利亞人處死在了從前放風箏的街道上,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真誠呼告再無法聽到。

或許,倘若拉辛汗沒有告知他真相,他會懷著懺悔安穩度過一生,可是如今他得知的真相讓他所熟識的事物都面目全非。他終於明白,往事不會被忘卻,陳年舊事也永遠都不會被埋葬,他需要去做一些事以讓自己得到安慰。就像他的父親犯錯後,用了一生去償還這個罪過。他深切的自責帶來了真正的善行,而這些善行直至他逝世都一直為人稱頌。正如拉辛汗最後所言:“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所以他選擇了贖罪,他隻身前往戰爭紛亂的喀布林地區,去營救哈桑唯一留下的孩子索拉博。

阿米爾與阿塞夫的一場決鬥,預示著事態的走向,是過往一切的了結。然而這場決鬥的結局卻顯而易見,缺乏實戰的阿稱被阿塞夫打倒在地。在喧鬧的樂聲中,阿米爾不斷遭受著阿塞夫不鏽鋼拳套的暴擊,接連被砸向牆壁,斷裂了數根肋骨,吞嚥下被打碎的牙齒……這些疼痛阿米爾能很清晰地感知並承受,或許在那個時候阿米爾會認為這是他應受的。

他最終倒在了一片血泊中,而阿塞夫的暴擊卻未停止。在意識模糊之際,阿爾眼前浮現的是他嘲笑哈桑目不識丁時哈桑寬容的微笑;以及與哈桑追風箏時興奮的歡呼;還有他拿石榴扔哈桑時他悽然的話語:你覺得好受一些了嗎?這些記憶的碎片在他逐漸迷濛的眼中浮現,與之同現的,是他源自內心的話語:“我從不曾覺得高興,從不曾覺得好受一點,根本就沒有過。但我現在感覺到了。我體無完膚,但心病已愈。”這個時刻,他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也是這個時刻,這個從不被別人看好,懦弱且過於依賴他人的,存在一定缺憾的人物,得到了全新的昇華。他不再是當年那個拘於自身性命而畏縮不前的懦夫,而是如今為了解救他人而甘願付出性命的勇者。

當他歷盡千辛萬苦把索拉博帶回美國後,他的贖罪才真正開始:他領養了索拉博,卻始終為重獲他的信任而努力著。故事的最後,同樣是場風箏比賽,他終於換來了索拉博一絲幾乎看不見的微笑,而時光似乎也重疊了,當年的那場風箏比賽,使哈桑臉上再也沒了笑容:如今的這場風箏賽,卻換來了索拉博的一絲笑容。這也許預示著如今的阿爾用幾十年的自責與痛苦重回了那個時刻,做了自己當年應該做的,他的贖罪也最終得到了寬恕。

曾聽聞一段話:“真正的善良不是沒有黑暗,而是在經歷了黑暗後,依然可以選擇追逐光明。因為我們心中有光。”這本書中阿米爾的父親以及阿米爾自身都曾犯過錯誤,都背叛了願意為他們付出生命的人,可他們在後果造成後,一直苦心尋求著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雖然猶疑著一步三停著,卻仍不斷向前行進。所以,最終他們都實現了自身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