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暑期徵文]再讀《三顧茅廬》有感1200字作文

中國人喜歡曲折,寫文用曲筆,繪畫要留白,歌曲要含蓄典雅,說話要拐彎抹角……反正是怎麼曲折怎麼來,大概目的只有一個——吊你胃口!

[2013暑期徵文]再讀《三顧茅廬》有感1200字

不信請讀《三顧茅廬》!

劉備一顧茅廬時,孔明雲遊在外,不知蹤跡;二顧茅廬時,孔明應好友崔州平之約,出外閒遊去了;到了第三次,孔明雖在家中,卻值午休。劉備徐步而入,孔明仰臥在草堂几席之上;半晌,孔明還沒有醒來。不一會兒,孔明翻身將起,忽又朝裡壁睡著。劉備只好又乖乖地立了一個小時。在此處,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已經得到了傳神的表現,令人拍案叫絕!

讚歎之餘,我又想:難道孔明事先真的不知道劉備來訪嗎?就算不知,張飛的大喊大叫也應該早驚醒了他吧。可見這一切都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然而,醒來之後的孔明卻不急著招待貴客,反而又轉入後堂,了半晌功夫,方整衣冠出迎,頗有“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味道。對此,有人說孔明恃才傲物;也有人認為孔明故弄玄虛;還有的則表示理解,認為這是孔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士精神的體現。以我的拙見,無論孔明出於何種意圖,都無法讓大家對他失了尊敬,因為他才冠群雄,天下無雙。

讀到這裡,我不禁冒出一個不成熟的猜測:或許,孔明早已為自己的出山規劃好了一切,讓劉皇叔“猥自枉屈”、三次尋訪只是再壯大一下自己的名聲而已。也就是說,在三顧之前,孔明就做好了出山的準備。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諸葛亮志在出仕。“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淡泊名利並不代表他志向短淺。他追求淡泊也只是在“懷才不遇”的特殊背景下聊以自慰的表現罷了。在出山之前,孔明已經想到要建功立業,不然誰敢自詡”管仲、樂毅“?這也可從他對三弟諸葛均的囑咐中隱約窺得: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隱歸。可見,孔明對自己的前途抱有極大的希望,心中認定此次出山必能一展身手,功成名就。

二是諸葛亮早做”宣傳“,廣而告之。我們知道,孔明、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庶四人為密友。崔、石、孟、徐皆是當世名流,才能卓越,若出仕必可至刺史、郡守,而據守一方。然而諸葛亮卻並“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他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志向非凡!這還不夠,孔明在學問研究上也顯得與眾不同。崔、石、孟、徐四人都務於精純,唯獨孔明觀其大略。很明顯,諸葛亮很好地在這些人傑面前“得瑟”了一把,成功推銷了自己。於是,孔明的大名得以在博陵、潁川、汝南一帶傳揚。“人怕出名豬怕壯”,“孔明”這個品牌已經打出去了——諸葛亮紅了,剩下的只需靜臥草堂,待明主來訪了。加上孔明有的是真才實學,“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他怎麼可能不受重視而空老於林泉之下呢?

不過,我們得承認司馬徽和徐庶的舉薦是促成孔明得遇明主、決定出山的直接動力。如果沒有他倆的大力舉薦,“臥龍”恐怕還得再“臥”幾年吧。

分析到這裡,似乎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為什麼孔明早早地做了出山的準備,卻直到劉備三顧才出山呢?他完全可以自己跑去找孫權、劉璋甚至曹操啊,他為什麼不去呢?請允許我引用諸葛均的歌(諸葛均當時尚小,這首歌應為諸葛亮所作。)來回答這個問題。“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

以上全是一家之言,希望讀者慎重取捨!

江蘇宿遷沭陽縣沭陽如東中學高三:徐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