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教學設計作文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流暢地閱讀古文以及熟練地背誦本文;
2、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3、瞭解本文精密的結構。
教學重點:1、分析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
2、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學難點:1、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敘文,但又以“論”為中心;
2、瞭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以及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的現象。
一、匯入新課
大家都愛看書嗎?(學生回答:愛看)那麼誰看過《三國演義》呢?(有學生回答:看過;或者回答:看過電視劇;)(請一位學生回答)那麼我想請你回答一個問題:在《三國演義》中有兩場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我想請你說說這兩場戰役最大的共同點是什麼?(學生回答: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非常好,我國曆史上曾有許多這樣的戰役,發生在春秋時期齊魯兩個諸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曹劌論戰》(板書)記敘的就是這次戰役。
1、結合註解,瞭解《左傳》
在學習課文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出處。《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板書),又名《齊魯長勺之戰》(板書)。《左傳》相傳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左丘明所編,記載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板書)史書(說明:編年體是一種按照年月日順序記述史實的體裁)。《左傳》記事與一般史學家按事直書不同,經過一番嚴密的建材和組織,往往寫得有聲有色,被寫《文心雕龍》的劉勰譽為:“記籍之冠冕”(板書:劉勰《文心雕龍》 “記籍之冠冕”)。
2、理清線索,劃分段落
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在默讀的同時思考以下三個問題:本文是按設麼順序寫的?課文的線索是什麼?“曹劌論戰”是否貫穿課文始終,分別體現在哪?
在默讀的同時板書本課必須掌握的語法重點(括號內的講解見課文分析,此處僅作板書):
何以戰?(介詞賓語前置句) 衣食所安(“所”字結構,用來幹……的) 犧牲(古今異義,今:為了某種崇高的目的現出自己的生命或財務,古:用於祭祀的牛羊) 神弗福也(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獄(古今異義,今:監獄,古:案件) 可以一戰(可:可以,以:憑藉)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詞作動詞,擊鼓;再:第二次;三:第三次;“再”和“三”後都省略了“鼓”)
現在大家把課文讀了一遍,我想請大家一起回答我的第一個問題——本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學生回答:時間)很好,那麼根據這個順序請你們歸納一下三段的段意(請一位學生作答:第一段是戰前,第二段時戰時,第三段時戰後)
非常好!那麼課文的線索是什麼?(學生甲回答:時間)對,時間是本文的線索,那麼它是唯一的線索嗎?(學生乙回答:不是,還有曹劌的活動也是線索)很好,大家閱讀時非常仔細,發現本文有兩條線索——時間和“曹劌論戰”。
剛才我們是按照時間線索來歸納段意的,那麼根據“曹劌論戰”這條線索我們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學生齊聲回答:可以)第一部分就是第一自然段,曹劌論的是戰前準備,我們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歸納(學生回答:何以戰)非常好!(板書:論何以戰);第二部分是第二、三自然段,論實戰謀略。我們模仿“論何以戰”可以將它歸納為“論何以勝”。(板書:論何以勝)這樣我們的第三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們來看課文。
二、研讀第一部分
1、“十年春,齊師伐我”中“十年春”點明瞭戰爭的時間。“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是否可以換成“攻”字?(請一位學生回答:不能換,因為“伐”比“攻”更能體現出一種侵略的感覺)對,“伐”字表明這是一場大國侵略小國的戰爭。可見,寫作時往往每一個字的使用都是值得我們去推敲的。
2、“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明確:“肉食者”即吃肉的人,在當時只有大夫以上的官員可以吃肉,因此用“肉食者”借指有權位的人。
3、“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本文的關鍵,貫穿全文。讓我們在下面的敘述中看看曹劌究竟是不是入他自己所說的是一個能深謀遠慮的人。
4、從曹劌的回答我們可以推知,他不屬於“肉食者”,可能是平民,至少不是有權位的人,但卻心繫國家危亡。這體現出曹劌擁有什麼品質?(學生回答:擁有愛國品質)對,他是一個有愛國熱情的人。(板書:愛國熱情)
5、“乃入見”是誰入見誰?(學生回答:曹劌入見莊公)很好,這是一個省略句,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莊公”。
6、“何以戰”中“何”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什麼)很好!那“以”呢?(學生回答:憑藉)對,當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就要放在介詞的前面,這叫介詞賓語前置句。“何以戰”三個字喚起下文對戰爭條件的分析,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準備。
7、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是和今天“幸福”的意思不同,是名詞作動詞用,“賜福”、“保佑”的意思,這種古代所用的意思和今天常用的意思不同的情況叫做古今異義。(板書:古今異義)
8、“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中的“獄”也是古今異義,是“案件”的意思。為什麼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請一位學生回答:因為這樣做可以得民心)非常好!我們知道這是一場以弱敵強的戰爭,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上下一心才有可能贏得勝利。
9、“忠之屬也,可以一戰”中的“可以”和今義用法不同,應譯為“可以憑藉”。
三、研讀第二部分
1、“戰於長勺”點明瞭戰爭地點。
2、“公將鼓之”中的“鼓”是名詞作動詞用,“擊鼓”的意思。它與後面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中的“鼓”的用法相同。根據“一鼓作氣”的意思我們很容易能夠推斷出“再”是“第二次”,“三”是“第三次”的意思,它們後面都省略了“鼓”字,補充完整應該是“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戰鬥剛開始,莊公就急於出戰,當魯軍剛獲勝利,莊公又易於去追擊,都遭到了曹劌的阻止。為什麼曹劌要等到“齊人三鼓”才同意出擊,又要“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才同意追擊敵兵?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來看第三段。
四、研讀第三部分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看來魯莊公和我們有同樣的疑問,他在勝利後沒有被衝昏頭腦,而是急著詢問曹劌攻擊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的回答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的最佳時機。另一層解釋他為什麼要“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是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板書:行動謹慎)
3、到這裡,我們相信曹劌正入他自己所說的是一個能深謀遠慮、有實戰才能的人。(板書:深謀遠慮、實戰才能)
五、板書設計 1、在分析課文內容的同時已完成以下板書:
課文內容 故事情節 曹劌活動 曹劌性格
開頭—乃人見 發生 請求入見 愛國熱情
何以戰—戰則請從 發展 論何以戰 深謀遠慮
公與之乘—遂逐齊師 高潮 從戰指揮 實戰才能
既克—故逐之 結局 論何以勝 行動謹慎
2、在共同的努力下,我們完成了板書。下面我想請同學們依照老師分析曹劌的方法和過程,分析一下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也來完成一個板書。通過激烈的討論,同學們認識趨於統一,教師歸納學生的討論要點,形成如下板書:
故事內容 課文內容 人物性格
備戰見劌 三問三答 實事求是
作戰用劌 公與之乘 任人唯賢
戰於長勺 身先士卒
戰後問劌 一問一答 虛心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