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素材:韋編三絕400字作文

事例內容

歷史典故素材:韋編三絕400字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時期紙還沒有被髮明,那時所謂的“書”就是竹簡。每條竹片上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然後把它們用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就成為“書”。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像《易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他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易經》讀了許多遍,還附註了許多內容。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如此,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再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後人用“韋編三絕”形容一個人讀書勤奮。(“三”是一個概數,表示多次。)

小編解讀

俗話說: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補拙是良訓。勤學苦練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碌碌無為與大有作為之間往往差的就是一個“勤”。勤,有如一架彩橋,把人們從無知引向有知,從有知引向有才,從有才引向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