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題字送酒家作文

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叫王瑞福的山西人在北京前門大街開了一家小酒店。這個王掌櫃做事向來,制定的店規也很嚴格,其中有一條是晚上不過子時不關門。
每年的除夕夜,人們不遠萬里也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一年,又到了中國人最重視的除夕夜。此時,人們都趕回家過年了,許多店鋪早已關了門,街上連個人影都很難見到,冷清得很,只有寒風颼颼地吹著。王家酒店的夥計都懇求王老闆說:“您看街上都沒什麼人了,這大年三十的,大家都回家團聚了,估計也沒人來吃飯了。忙了一年,今晚咱們就破例早點關門,讓大夥也早點回家過年吧。”可王老闆卻不通人情,仍然堅持說:“還是等到子時再關門!規矩得嚴格執行。”
就在店裡的夥計坐在桌子旁,手托腮幫,犯困打瞌睡時,門簾一挑,兩個打著紗燈的僕人一前一後,引著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走進了酒店。這年輕人,雖然是儒者裝束,但一舉一動都透出王者氣概;而這兩個僕人,衣冠整潔,對主人畢恭畢敬,不敢稍有怠慢。掌櫃王老闆一看便知他們是貴客,連忙迎上前,熱情地招呼,立即吩咐店小二引他們上樓,並把店中珍藏的“佛手露”酒和酒鋪自制的幾樣拿手冷盤“糟肉”、“涼肉”、“馬蓮肉”一齊端上桌來,親自為3人斟酒,並站在一旁小心伺候。那個年輕的書生邊吃邊豎起大拇指,連聲誇讚這裡的菜好酒好服務好,還說京城裡那些有名的酒店都比不了這裡的酒菜,僕人們也隨聲應和。王老闆聽了,心裡高興得樂開了
可能是喝得比較盡興,年輕的書生就問掌櫃王瑞福:“你這小店叫什麼名字?”王瑞福趕忙回答:“還沒名字。”書生點頭說:“我給你起個名字好不好?”王掌櫃感激地說:“那敢情好!”於是,吩咐店小二準備好筆墨紙硯。書生拿起筆想了想說:“本以為這麼晚了,又是除夕夜,店鋪應該早都關門了,我們三人肯定要餓肚子,可沒想到,你的小酒店還在開門營業,估計全京都也只此一家,就叫‘都一處’吧!”說完,他大筆一揮,刷刷刷地在紙上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寫完後,書生滿意地點了點頭,兩個僕人也拍手稱讚,說名字起得妙,字也寫得好!王掌櫃雙手接過後,連忙稱謝,一行人便笑著離開了。
等做完這單生意後,也過了子時,大夥把店門關了,洗漱一下就睡覺了。至於書生給酒店題的字,王掌櫃也沒太在意,放到了一邊。過了幾天,忽然有十幾個太監排著隊,神氣十足地來到王家酒店,把一塊寫有“都一處”三個大字的虎頭匾送給王掌櫃。到了這時候,大夥才恍然大悟,原來三十晚上來喝酒的年輕書生竟然是乾隆爺,這塊匾就是乾隆爺親手題寫後,命人送過來的。王掌櫃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忙跪倒在地接過匾,叩頭謝恩!然後,他端端正正地將其掛在店鋪的門楣上,又將乾隆爺那天晚上坐過的太師椅蓋上黃緞子,下邊還墊上黃土,地擺放起來,規定任何人都不得再坐。乾隆爺題匾的訊息,一陣風似地刮遍了北京城,也讓“都一處”名聲大噪,生意蒸蒸日上。
後來,王家傳下規矩,後輩子孫如果做生意,一定要遲關門。

乾隆題字送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