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國家公祭日感悟作文

xx年12月13日,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星期六,然而七十七年前的同一天,給這個日子刻上了血色的印痕。長達六週,30萬人死難,南京之殤,中國之痛。

首個國家公祭日感悟

侵華日軍南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座落在南京江東門街418號,該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上午10點,國家公祭日在這裡舉行。xx總書記在這裡發表了講話:自古以來,和平就是人類最持久的夙願。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自古就有祭祀的傳統,陸游在《示兒》詩中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國家公祭日,是對南京30萬死難者的吊念,是對抗日戰爭中千千萬萬的死難者的祭奠,是對一段血淚歷史不能忘卻的紀念,是對戰爭的控訴,是對和平的呼喚,是對歷史的尊重,是為國家今後的發展凝心聚力。是為“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

“和平大鐘”悠遠的鐘聲裡,3000只和平鴿振翅的羽翼聲中,是我們對難者的追思,也是對倖存者的告慰。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戰爭的受難者,也是活的歷史見證者。據瞭解,南京市87年首次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進行統計,記錄在冊的倖存者有1756名。1997年再次進行統計時,在世的倖存者只有1200名。xx年,大屠殺

倖存者急劇減少到400多名。到今年在世倖存者已不足200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僅xx年1月至今,已有21人陸續離世。 對於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來說,她的“家”一半刻在紀念館“哭牆”上,一半在現實中。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隊日本兵闖進她位於新口5號的家中,轉瞬之間,8歲的夏淑琴失去了7位親人。如今,已是四代同堂的老人感慨地表示,“國家舉行公祭儀式,是對死難親人、同胞最好的慰藉,希望後輩們都能記住歷史,堅決不能讓歷史重演。”

“和平來之不易,我們都想過安穩,太平的好日子”,這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餘昌祥12月10日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遺屬之聯合國人權機構公開信”釋出會上的講話。看到電視上講述那段血色歷史的倖存者們,我想到了《金陵十三釵》裡的一句話:我這樣看見你,就彷彿看見你經歷的一切。

“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就像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所要表達的:生命、生活,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被人感覺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時往往被人忽略的內涵。其實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其它則是無關緊要的。

願強大的祖國,我生長的地方,這片溫暖的土地上,處處都有燦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