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社會實踐個人總結作文

2010年7月16日,作為文學院0601支部“星星點燈”服務隊其中的一員,我告別熟悉的校園帶著複雜的心情踏上了赴惠州博羅第一中學社會實踐的征途。一路上,我感覺身體很疲倦,但頭腦卻是清醒地轉動著,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我到底為什麼來三下鄉?是為了中國的教育事業?為給孩子們傳遞我們知識的火種?還是僅功利地為提高自己的能力,為以後成為一名教師而增加資本?最終,我真的無法偉大或者虛偽地選擇前兩種目的,我甚至懷疑自己當初是不是因為大家都報了名而抱著好玩的心態而加入的。但一切的疑惑都在7月23日三下鄉結束的那天得到了答案,相同的路線,相同的隊友,甚至相同的巴士和司機,卻有著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想法。我不確定之前的目標到底有沒有達到,但我確定的是這次的下鄉活動給我精神上帶來了許多的衝擊。目標的尋求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將把我這十天之學運用到以後的教育事業和人生哲學之中。

三下鄉社會實踐個人總結

一、“areyouready?”

首先我要這樣問自己。由於學期末繁重的學習任務和三下鄉時間的提前,我之前計劃的備課任務完全被打亂,只好匆匆忙忙地收拾好行裝和簡單地準備了備課資料就踏上了這次的下鄉的征途。我本以為我手頭上的資料是足夠讓我講完5節課的,結果這樣的草草準備連短短的40分鐘也撐不了。我從其他隊友精彩的講課內容中看到她們的精心準備,這不禁讓我慚愧。我連基本的備課內容都完成不了,還談何師範技能,就更別說把教育事業當作是一種藝術來對待了。在上接下來的幾節課前我都要在心中默問自己一句:“你準備好了嗎?”從短期來看,“準備”意味著備好你即將要上的課程,包括課題的選擇、時間的把握、與學生的互動等課堂藝術;從長遠來看,“準備”意味你專業素養的積累、師範技能的嫻熟運用、把握學生心理的敏銳度等等,這些知識和技能都急待我們去汲取、整合以及運用,特別是對待我們厚積薄髮型的中文專業,我們更不應該投機取巧,唬得過自己的學生,唬不過老師的責任,中文人的良心。做了兩年的中文人,在向學生解釋孔子理論主張的時候竟然在講臺上詞窮了。在他們大聲回答出孔子的主要主張是“仁”與“禮”的時候,我無法再向他們闡釋出什麼孔子理論的精髓,原來我的水平並沒有比他們高出多少,我只是多了個華師學子的頭銜,還戴著這個頭銜到處招搖撞騙,不知“大學”為何物,“中文”為何物,更談何孔老夫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身在中文,身在教育,可心呢?也許只有當心也到“廬山”的時候,才能真正懂得此山的奧妙吧!

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在這次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書本或老師沒有提到過的難題,例如“如何對待學生打瞌睡的問題?”我們是該直接點名批評還是該放任自流?一方面,直接批評可能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太多的批評也會造成學生的麻木,從而失去批評的作用;另一方面,任其自然更是不可取。後來我嘗試了一種以表揚的形式來代替批評的提醒方式或以檢討自身課程不足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這短短的十天實習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這樣的類似問題,如“鼓勵學生的尺度該如何把握?”、“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造成怎樣的影響?”、“學生的座位安排對學生學習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的興趣與課程安排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從來沒有遇到過,解決問題的答案也不可能在某一本書上直接找到或從哪位老師的口中直接得知,但我們卻可以從學生身上直接找到答案,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深入學生當中,想學生之所想,親身體驗各種教育方式的利與弊,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學生是最懂回報的人,你拿出熱情,他們回報你以掌聲;你獻出愛心,他們回報你以鮮花;你捧出真心,他們回報你以笑臉……但他們也是最敏感的人,你稍微有不公平的態度,他們都會受傷,哪怕是帶上一點點虛假和功利的關心,他們都會摒棄。記得師生見面的第一天,在和學生閒聊的時候我自然地說了句:“你們好可愛啊!”從她們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她們的不以為意。事後我想:雖說這樣的讚美並不虛偽,但她們並不喜歡“你們”這一詞語,她們喜歡單獨一個的“你”,每位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師心目中是獨一無二的角色,這就是老師經常的集體表揚或批評在她們看來無關緊要的原因。作為老師的我不該忽略學生的個性,在還沒有充分了解學生外表、性格、心理等方面的情況之前就輕鬆地對學生做出評價。但做到知人善評並不容易,原因很簡單:“耕耘”二字並不容易做到。只有當你真正關心學生的成長,打從心裡喜歡學生的時候才可能去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哭一鬧……因此,我對自己說:“在你沒有記住學生之前,請不要期待學生會記住你;在你沒有付出你的關心之前,也不要期待收到學生的感激!”三下鄉期間我們組織了一個“演唱會”,印象深刻的是我終於拿出了我吝嗇已久的關心鼓勵了兩位怯場的女孩上臺演唱後,在我轉身離去的時候她們大聲地對我喊道:“老師你一定要在臺下聽哦!”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被學生感激的快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句話並沒有過時,少一份浮躁,多一份虛靜;少一分僥倖,多一份腳踏實地,這才是真正耕耘者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