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工作學習總結(二)作文

彈指一揮間大學的第四個學期已經悄然開始,而我也在藥劑24班生活工作了三個學期了,通過這三個學期的工作和生活,大學的輪廓在我的腦海裡日清晰了,它是既充實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做每件事,每一天都會有新收穫,自己的能力也在一點一滴的日常學習和工作中積累起來。回顧這一年半在24班工作的點點滴滴,我真的是收穫很多,心中莫名的產生一種由衷的感激,感謝這個溫暖的集體,感謝身邊每日幫助我的同事,真的謝謝你們,讓我成長了這麼多。作為一名的學生和班委,我將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對這一年半的學習、生活、思想、活動四個方面進行總結。
  學習方面,我克服了從高中到大學轉變的?種植皇剩詿笠壞難爸性詬韝隹頗可先〉昧順醪降牧釗寺獾某杉ǎ怯捎詿蠖嗟目頗浚訊認嘍越細叩淖ㄒ悼緯蹋偌由廈β檔陌轡?工作,以及那顆慢慢懶惰的心,而我又還在高中的學習方法中沒有改善,最終導致我大二成績有所下滑。這使我認識到了大學與高中在學習動機、學習動力以及學習習慣方面的重大區別,並慢慢有了一點心得。
  1.高中的學習動機十分簡單,那就是大學入學測驗,學生、老師、學校三位一體為大學入學測驗,可以說是不擇手段。而大學,由於奮鬥目標突然變得模糊,學習動機也變得模糊起來。學習的目的性偏弱,不知為何而學習,一門心思追求考試的通過。同時,由於高中的知識內容相對簡單,知識點相對少,社會聯絡相對薄弱,知識理解要求程度相對較低,導致我們在高中階段可以拋開一切只謀書本;相反,由於大學課程緊密,知識難度高,要求理解力強,並且學習的效率與效果直接與未來個人的發展前途息息相關,因此,大學的學習壓力大,學生的思想負擔也相對較重。加之奮鬥目標的模糊,使得學習動機不很明顯。這一點,是在大學學習中需要的特別注意的
  2.學習動力方面,由於高中的終極目標是大學入學測驗,學生所面對的是多彩繽紛的大學生活,因此或多或少對未來都是樂觀的。而大學生直接面對社會,社會競爭所產生的種種現象隨著大學的逐步開放漸漸滲透到大學生活中,其中消極的一面尤其容易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高中階段由於學習目標以及前景的清晰,使得學生、家長和學校三方面都敢於投入資本進行運作,學生的學習動力也由三方面共同得來。如學生自己的大學憧憬,家長對學生鼓勵以及獎勵制度,學校對於優等生的種種特殊待遇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學習動力;而大學,則變得截然不同:首先,學校方面的動力消失。不得不提到的是,由於學校的前途、
  專業的就業前景等都已列入大學生的考慮範圍,學生對學校失去了高中階段的絕對信賴,因此,學校方面的支援效果普遍下降。雖然有獎學金等制度的刺激,但追根芥蒂,學生更關心的未來的發展前途,而不是完成學校的所謂各種“指標”;其次,是家長方面動力的削弱。由於大學生大多遠離家鄉,失去了來自父母方面的直接關心,心理上屬於薄弱階段。一方面,來自家庭的生活方面的支援突然消失,讓許多習慣的高中衣食無憂的學生產生強烈的不適應感。學生不由自主將注意力分散到生活中,造成學習動力下降。另一方面,學生的獨立支配感空前加強,使之對高中曾經(部分)適用的學習方法產生盲目的懷疑,而急於找到一種獨立於從前的大學學習方法。這個因素因人而異,如果在尋找過程中產生焦躁情緒,則也會造成學習動力的下降。最後,由於部分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暫時迷失方向,奮鬥目標也不清晰,造成學習動力下降
  3.學習習慣方面,高中的學習體制與國小、國中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高中階段的學習習慣大多是由多年的累積繼承而來。而大學由於學習的體制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加之學習動機和學習動力都有所不同,因此學習習慣也應做出相應的改變
  在生活上,我基本上都可以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和睦共處,互幫互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獨立自理自立的良好品德。宿舍是一個大集體,四個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面,但是各自的生活習性都不相,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和遷就,只有這樣才能和好相處,為我們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休息環境。我們宿舍的融洽和諧關係歸屬於我們每一個宿友。可最我覺得自豪的是,我在生活中,始終保持乾淨的作風,做到勤清潔,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思想方面,由於加入思想道德修養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等課程,使我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通過一年半的學習,我認識到了國家嚴峻的安全形勢以及個人前途與民族命運的密切聯絡,使我深化、昇華自己對於祖國和學習的認識,堅定了我對黨和人民的信心
  活動方面,我表現的比較積極。首先,我加入其他社團,豐富了我的社會經驗和與人交往的能力。我參加了校黑八臺球協會、寒星xx社等協會。
  縱觀這一年半,我參加了多次系學生晚會,組織過3次團日活動,也組織過黑八臺球社比賽。這些活動,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使我的大學生活變得充滿快樂,並使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工作上的能力。
  綜上所述,我的大學生活還存在著許多不足。我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努力奮鬥,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大學工作學習總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