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寫吳伯簫的《燈籠》(精選4篇)作文

篇一:仿寫吳伯簫的《燈籠》

仿寫吳伯簫的《燈籠》(精選4篇)作文

奶奶的鋤頭

坐在地頭,舉目遠眺,東邊那初升的朝陽紅彤彤的,灑下幾縷紅光,暖洋洋的,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黃土地,稀疏的人影是在田間耕作的早起的人們,揮舞著鋤頭,賣力地勞作著。一壟壟的的田埂在鋤頭下延伸著,彷彿是在一張紙上跳躍的音符,譜寫出我兒時記憶的樂章,奶奶就在我身邊不遠的地方熟練而靈巧地揮舞著鋤頭,時而扭頭看著我笑一笑。

小時候的我在農村老家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不能忘記,在老家大門後的角落裡那一把鋤頭,明亮的鋤頭總是彰顯著主人的勤勞,彎曲的鋤把被汗水浸潤的油光閃亮,無聲地講述著主人每天的辛苦。這就是奶奶的鋤頭,每天天不亮就揹著它上地了,伴著星光才回到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平淡無奇中耕出四季的豐收。

小孩子的日子總是開心而快樂的,那時總感覺那鋤頭被奶奶看得比她的寶貝大孫子還重要。農忙時候,太陽剛剛顯出半邊的輪廓,露出一點兒金光時,奶奶就落下正在熟睡的我,背起鋤頭,腳步匆忙地奔向田裡,急匆匆的腳步好似晚去一秒那地就不是她的了。一天不去田裡兩趟,半天不摸摸鋤把,奶奶的心裡就會空落落的。不懂事又淘氣的我總需要奶奶的照顧,每當這時,奶奶就會在院子裡乾著急地踱步。

慢慢長大的我,就跟著奶奶揹著鋤頭一起去田裡了。常記得,放學後,若看見緊鎖的大門,不用猜,我就知道奶奶去田裡幹活了。這時候的我就如脫韁的野馬一樣急衝衝地跑去田裡找她。當我氣喘吁吁、雙手叉腰地在地頭“剎車”,奶奶耕作的身影便映在我的眼中,“嘿咻嘿咻”的鋤地聲傳入我的耳朵。“奶奶,奶奶!”我一邊大聲喊著,一邊跑到了奶奶的身邊。奶奶停下揮舞的鋤頭,笑笑地拉著我。奶奶的手裡全是汗,臉上也是,頭髮貼在臉頰,汗水流進她的眼睛,也打溼了了奶奶的衣服,貼在身上。這一幕是我童年的回憶,汗流浹背的奶奶在田間揮舞著鋤頭勞作的身影永遠映在我的眼底。

“奶奶,鋤地這麼辛苦這麼累,歇歇吧!我長大了,好好學習,賺很多的錢給奶奶花,奶奶就不用鋤地這麼辛苦了!”我撅起嘴說。奶奶並沒有放下鋤頭,而是空出一隻手笑盈盈地寵溺地摸著我的頭,“好,好,好!我大孫子長大了,懂事了,奶奶心裡樂著呢。”夕陽西下,奶奶背起鋤頭,拉著我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開心地跟奶奶講著學校發生的趣事,奶奶總是一路笑著跟我回家去。

小時候的我總覺得耕地苦、耕地累,現在我長大了,每當想起來和奶奶在田裡鋤地的情景,每當想起奶奶緊握雙手揮動鋤頭的情境,彷彿看見了那揮動的鋤頭下是那金黃的麥浪,那揮灑的汗水下是那顆顆飽滿的玉米,是喜悅的豐收,是辛勤的耕作,是鋤頭對黃土地的熱愛,更是奶奶的勤勞樸實。

長大的我有時候會因為難題愁得齜牙咧嘴,也會為繁多的抄寫頭痛欲裂,還會為接連不斷的課程滿口怨言。每當這個時候,朝陽下奶奶辛勤揮舞的鋤頭就會躍進我的心底,我的心彷彿被狠狠地揪了一下,所有的抱怨、牢騷一掃而空。正如奶奶緊握住鋤頭在田裡揮舞出收穫,我也緊握住筆在書本上勤奮拼搏、開拓進取、耕耘出自己的未來。

篇二:仿寫吳伯簫的《燈籠》

草帽

真的,草帽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裡擠著的就都是。

每每我看到家中牆上掛著的一頂草帽,便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經那美好的回憶,以及無盡的憂愁。

之前我每年都會回老家,每次都去看到奶奶坐在家門口織衣,而爺爺則在地裡忙活著,到了晚上,爺爺才拖著疲倦的身軀返回家中,當看到我回來後,眼睛裡亮起光,脊背也挺直不少,滿臉堆著笑,那笑意直達眼底,眉眼彎彎,十分慈祥。他的背上揹著一頂破舊不堪的草帽,看到這個,我忍不住責怪起爺爺,怎麼也不換個新草帽,而爺爺則只是一笑了之。

有一次,我一時興起提出和爺爺一同去地裡幹活,儘管爺爺奶奶苦口婆心勸說我在家待著就好,但我仍執意跟著爺爺一起去。一開始我還興致勃勃,讚歎這天真藍,陽光明媚,花草搖晃著自己的身子,彷彿在向我招手錶示歡迎。過了一會,這些景物在我眼中變了樣,碧藍的天空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心頭悶悶的,太陽毒辣地烤著大地連同我的身體,花草那眼花繚亂的身影也變得模糊。

突然,我的世界變黑了。

我急忙伸手試圖拿去眼前的黑暗,摸到了什麼東西,往上一提,我的視野重新明亮起來,再一觀察,原來那“黑暗”是爺爺的草帽,是爺爺把他的草帽戴到我的頭上。冷靜下來後,我才仔細感受這種感覺,外面摸起來熱,但內部則十分涼爽,頭頂微微還能感受到有風吹過,陽光也沒有那麼刺眼了,隱隱還能聞到一絲爺爺親切的汗味。但當我看到爺爺在烈日下勞作時,心頭又是一暖,急忙將草帽還給爺爺,說自己在大樹下休息一會兒就可以,爺爺又說我累可以回家,我搖頭拒絕。最後,我和爺爺一同披著晚霞回家,奶奶早早在門口等著我們,看見我們回來又轉身進門。

在那之後,我出去玩過很多地方,也都戴過不同款式的草帽,卻再也沒有了爺爺那草帽的感覺。爺爺去世之後,我便將草帽拿到家中掛在牆上,每每一抬眼,望著牆上的草帽,彷彿就又回到了那年夏天,聞到了爺爺身上熟悉的味道。

篇三:仿寫吳伯簫的《燈籠》

撥浪鼓

“咚咚咚-咚咚咚”伴隨著有節奏的厚實而輕快的鼓聲響起,嬰兒會扭頭找聲源,小孩子會鎖定目標,眼神一路跟隨,低著頭玩手機的大人也會抬頭看看。紅皮身,黃鼓皮,側面有兩行引人注目的線,上面還分別繫了一顆小木球,紅皮把手,這就是撥浪鼓的構造了。雖簡單,卻像月亮那樣讓人“嚮往”。在我小的時候,撥浪鼓幾乎是每個小孩子的貼身玩具。

真的,撥浪鼓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裡擠著的就都是。

提起撥浪鼓,就會想起打針吃藥時,爸爸搖著撥浪鼓做著鬼臉吸引我扭頭看去,扭回來時,藥已經吃完、針已經打完了的經歷。會想起在我小的時候拿著撥浪鼓和小孩子們換各種零食,給你一顆糖,借我搖一會,我給你玩我的球,你給我玩你的撥浪鼓的情景。會想起,搖著撥浪鼓經過的身旁時,它停下其它動作,側著頭聽鼓聲的樣子,這個時候,我便會把撥浪鼓放在它的眼前一晃,然後像是有什麼其他人沒有的寶貝一樣高興地走了……

記得,那時候大街上總是會有老人騎著不大的三輪車,上面掛著種“稀奇”的玩意兒,一開啟盒子,就會有各種吱吱叫的神奇盒子,用奇特的結構可以讓一個塑料球一會兒變大,一會兒變小的神奇球,按下它的頭就會突然蹦很高的神奇小人,但最引人注意的是車身前擺放的整整齊齊的撥浪鼓,老人手上還會搖著撥浪鼓吸引路人注意力,伴著這鼓聲,那一排的撥浪鼓好似要出兵的戰士們一樣,“挺身立正”,迎著陽光,熠熠生輝。

如果害怕,就搖搖撥浪鼓。

雖然我已經長大,不像以前那樣懼怕一個人待在家,任何一點風吹草動能使我聯想出一個“可怕”的故事。但在小的時候,平平無奇的撥浪鼓可以讓我克服恐懼,在房間裡走來走去,好像手裡拿的是魔法杖,壞人要是來了,念幾句咒語就可以把他們趕跑一樣。於是心情變得十分放鬆,不再那麼“浮想聯翩”了。

撥浪鼓既是古代人民的智慧,也象徵著自由與快樂。

可現在已經很少見到撥浪鼓了,只有在小孩子抓週時也許會有撥浪鼓,如果抓到撥浪鼓,大人們一定會開心得不得了,可是這個美好的的東西卻變的越來越少見。也許因為時代高速發展,上網一搜就能搜到不同鼓皮的撥浪鼓的聲音,也許因為時代高速發展,小孩子的玩具已經“進化”了,不再需要這樣只能發出一種聲音的玩具,也許因為意識到以上兩種情況的人太少了,沒有多少人制做,買賣撥浪鼓了……

幾年前,某個幼兒園內:“咚咚—咚咚—咚咚”,一群孩子穿看紅色的連衣裙,扎著丸子頭,跳著舞蹈搖著撥浪鼓,臺下的家長們愉快的笑著,嘴角忍不住上揚……

篇四:仿寫吳伯簫的《燈籠》

綠豆

雖不像翡翠,綠得惹人愛而至珍藏,大人眼中的綠豆,能下火卻彷彿是它天生的奇特功效。炎天暑月,喝綠豆水,放學吃綠豆糕是我童年中每日必吃必做中少有例外的事。

提起綠豆就會想起母親的叮囑,爺爺奶奶的背影;就會想起糕點店門牌,門口如火車的長隊;想起鍋中毫無瑕疵,如同湖水般平靜的綠豆水……真的,綠豆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裡擠著的就都是。

記得放學接我的爺爺,每每放學等著我,給我提一袋綠豆糕,十幾個小小的圓圓的像寶石;袋子無法鎖住那特有的豆香,飢額難耐,以至迫不及待地拿出一顆,咬下去,外層是一層層金黃的酥皮,裡面沙沙,豆香在味蕾上綻放開來,彷彿在綠豆的世界盪漾,一股清新湧上心頭。那種放學能吃綠豆糕的欣喜,是一直思慕著的。

自從進入中學,學習的壓力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籠罩了我的世界,讓我壓抑接近窒息。伴著漆黑的夜回到家中,與難題進行著激烈的搏鬥,頓感眼前疲憊昏暗,哈欠如一塊塊巨石壓在身上,心中的火氣陡然增加,每每此時,母親總會悄無聲息地端來一碗綠豆水,“多喝點兒,凝神降火。”一抹清新的綠湧進眼眸,在這漫漫長夜中,這綠的點綴,如光明驅散我的陰霾。冒著絲絲熱氣,溫暖我勞累的身體。淺聞一下,那清香沁人心脾;小喝一口,那綠豆水滋潤心房。每每想起那時,便深深留念。

唉,於今,再無機會嚐到原來的綠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