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00字作文

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認識,即它已存在;信心,即運用它。——蘇格拉底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1000字作文

今年兒童節,父親送給我一本《蘇菲的世界》,這是本哲學啟蒙讀物。大多數人會認為哲學是一門虛無又不實用的學科,過於玄虛而難以理解。哲學家們總是問些奇怪的問題,比如:“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似乎極難解釋,但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用小說的形式詮釋了一切問題。

書裡講述了哲學老師艾伯特在蘇菲15歲的生日時送了幾封關於哲學的信,把哲學概念塞進了蘇菲的腦子裡,又給她上了一堂堂生動有趣的哲學課。從自然派哲學家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到巴洛克時期的笛卡爾、斯賓諾莎和洛克等,一直到最後的浪漫主義的黑格爾、馬克思和達爾文等,包括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等哲學知識,蘇菲懂得了“上帝之外有上帝,世界之外有世界”的道理。並在自己15歲的生日時因“上帝”的出錯,從而瞭解到了蘇菲世界的“上帝”——一位海軍少校艾勃特,也就是席德的父親。當蘇菲發現她只是一個牽線木偶時,毅然與艾伯特老師走出了書中的世界,去探索真理。

我這樣簡述完故事梗概,可能會讓沒讀過的人完全摸不著頭腦。如果先撇開所有的哲學內容單純從小說人物來分析,作家賈德應該說是本書的上帝。那就讓我用上帝之眼來剖析一下書中人物。蘇菲與艾伯特這一對是虛幻世界中的人物,而席德與艾勃特另一對則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物,兩者之間似乎就是在玩影子游戲。蘇菲與艾伯特其實分別是真實人物席德與艾勃特的映象投影,就像有一對父女站在鏡子面前分別觀察他們自己影子在如何生活、學習和表演。

原本真實世界與虛構世界中的人物是不可能相互溝通,但艾勃特故意讓蘇菲知道了席德的存在,促使蘇菲明白了真與假、生與死的哲學主旨。讓她明白了這個生就是死的道理——真實的東西曾經生過,但早晚會死亡;虛構的東西永遠不會死亡,卻從未生過。蘇菲認為自己寧願死也要曾經生存過,也想要去考查“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的真相。

這個衝突情節的設計也包含著書中所提及的哲學理念——薩特的存在主義,當然這指“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薩特的哲學可以說是在“上帝已死”的情況下對人類處境環境所做的分析。薩特提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即“存在先於本質”。人並沒有那種天生固定的本性,因此人必須創造自我,這樣人的存在才有意義。

再回到蘇菲的世界,我從艾勃特與艾伯特這一字之差就可以看作同一人物,他們就是為完成哲學課程的講授任務,這任務當然是上帝賈德派給的。因而,蘇菲與賈德的關係就如同哈利·波特與J。K。羅琳一樣,一旦賈德和J。K。羅琳停止了創作,那些虛構的人物就再也不會有發展了。

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虛虛實實的事情,根據尼采的說法,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朝向“天堂”或“觀念世界”發展,而人們過去認為的“真實”世界事實上是個“虛偽世界”。類如影片《楚門的世界》或是虛實互動層次更多的《盜夢空間》,生活有時只是給我們虛幻的假象。如同我在學習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困惑及困境,也許只是考驗我的信心、耐心和勇氣是否足夠的假象。有時候,我已經接近了真相或真理,卻因缺乏自信或因為對前方未知道路的恐懼,卻又放棄自己的追尋。通往真理的路往往並不一帆風順,只有勇敢之心和堅持之心,才能知道真相併獲取真理。

從存在主義中看到,哪怕真實和虛幻的界限有時難以區分,但也要堅持做自己、堅持學習實踐和堅持體驗領悟。人生要從虛構人物的故事中看到真實人生的意義,從虛幻主義中超脫出更有力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