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物中的化學》有感800字作文

《詠司馬彪續漢志》中寫道:“車服隨名錶,文物因時置。”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縱橫上下五千年,為我們創造出數不盡的歷史瑰寶——文物。過去,我對文物的印象大部分停留在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博物館參觀,隔著冷冰冰的玻璃欣賞它們的外表,卻從未真正瞭解過這些稀世珍寶背後豐富而奇妙的科學道理。暑假,《文物中的化學》這本書,從化學的獨特角度帶給我意想不到的答案。

讀《文物中的化學》有感800字作文

大家吃飯時,看見盛滿美食的精緻碗碟,會不會思考到底是怎樣的材料製成了生活中這些大大小小的器具?《文物中的化學》告訴我們,早在新時期時代,祖先們就已使用矽酸鹽材料來製造陶器。後期慢慢出現了聞名世界的唐三彩、青瓷,這些精美瓷器上五彩繽紛的顏色我們稱為釉,最初以氧化鈣為助熔劑,以氧化鐵為呈色劑,漸漸發展到用不同的礦物材料,通過控制窯溫來燒製各種色彩的瓷器。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來讚美瓷器的美輪美奐!

除了陶瓷,我還了解到有關金屬、紙、酒、肥皂等日常用品背後的化學知識。從古樸的青銅器到栩栩如生的鑾金製品,原來都需要經過十分複雜的化工冶煉;我們讀書時必備的紙張,原來也是用植物的纖維製造;而詩仙李白最愛喝的酒,居然來自水果、奶和穀物的發酵釀造;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古人居然用豬的胰臟製作洗滌萬物的肥皂!因為豬胰裡有分解汙漬的化學成分。我不禁連連感嘆古人驚豔時代的智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杜牧這句詩讓我明白,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可以萬古長存,哪怕大唐盛世也會如歷史塵煙一般消逝,只有文物,歷經歲月見證著歷史的滄海桑田,它們是沉默的訴說者,它們是無聲的見證者,它們是有形的歷史,它們是真實可感的上下五千年。但文物看似風光無限,卻飽經滄桑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需要我們後人的悉心呵護。記得《理想照耀中國》中的一個關於故宮文物修復師的故事,讓我知道文物之所以能在博物館裡儲存百年千年都完好無損,離不開科學的守護,只有不停的去探索新的科學技術才能更好的保護這些國家寶藏。

《文物中的化學》後記裡作者提倡,只有加強歷史人文學和科學技術的聯絡合作,才能更好地把歷史學研究引向深入,而“文物則是他們之間聯絡的一個媒介。”一本《文物中的化學》,就像一本鑰匙,解開了文物的科技密碼,也激發了我對歷史、人文、化學乃至科學無窮的學習興趣,更讓我對此後的中學生活懷揣起無盡的熱情。珍貴的文物離不開科學的呵護,我們的成長也離不開學習的澆築。有了知識,我才能全副武裝地去探索這個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才能為我熱愛的祖國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