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推薦10篇)

篇一: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推薦10篇)

田芳菲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一長串的榮譽都屬於一個人——袁隆平爺爺

除了這些成就,袁隆平爺爺還獲得了11項國際大獎,連續當選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我猜,你肯定會疑惑,他怎麼會獲得這麼大的成就呢?

袁隆平爺爺在中國率先開展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育戰略,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2017年九月,“湘江兩優900”(超優千號)在試驗田內畝產1490。02公斤,創世界畝產記錄。在這裡,袁隆平爺爺佔了一大部分功勞。在袁隆平爺爺和各位農學家的努力下,中國走出了“馬爾薩斯陷阱”,糧食比人口增長快得多。

由於袁隆平爺爺的突出貢獻,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史密特——CCP小行星專案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你想想,袁隆平爺爺的貢獻對於中國來說有多重要?能讓天上的星星都有他的名字!

袁隆平爺爺在學術上一絲不苟、精於鑽研,可他在生活中卻是一位風趣幽默、和藹可親的老人。他下棋、打排球、拉小提琴、游泳樣樣在行。他最愛聽的歌是《紅梅花兒開》和《紅色娘子軍》,一聽就是兩個多小時,每次都高興的像個孩子。袁隆平爺爺還會拿自己的錢給同事們發獎金,幾百元、幾千元、幾萬元……他還開玩笑說:“我要那麼多錢幹什麼?”

我們要學習袁隆平爺爺一絲不苟、勇攀高峰、堅持不懈的精神,成為新時代優秀的少先隊員!

篇二: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是袁爺爺讓我們家家衣食無憂,解決了中國人民吃飯的問題,袁爺爺,你是人民的救星,是偉大之人。5月22日凌晨你安詳的離開了我們。

他在他的一生中,他有兩個願望,“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在他30歲那一年之前,中國鬧了一次饑荒,他親眼看到有許多人餓死了,有些人在大街上要吃的,饑荒年代所有人都沒得可吃,怎麼會給他們一些呢?當時中國死傷一片。和中國解放戰爭中的死傷人還多,在那時他就立下了一個志向:讓雜交水稻覆蓋全國,讓每個人都吃得飽,而雜交水的意思就是將一個寫到和另一個品種的水稻相結合,這樣就能形成一種新的水稻,這種水稻結合了一種水稻的好處與壞處,還有另一種水稻的壞處與好處。

有一次記者向袁隆平爺爺問道:“你為何不將這些新的雜交水稻,拿出去大賣特賣呢,這樣子還能賣個好價錢能賺還10億或者百億,你這樣子你不用愁吃喝也不用愁穿的住的。袁隆平爺爺卻說:“我不想當世最富有的人。我只要當精神上的首富,我就滿足了。”如此可見,他這一句簡單的話語,其中含有著他的精神和品質,就比如他的淡泊名利的精神和他為那全世界人民著想的精神。

袁爺爺將自己的一生都用來為我們,研製新型水雜交水稻,現在我們不能浪費食物,而是要更加珍惜這樣的美好生活,誰也不知道,一粒大米背後付出了多少勞動力和物力,我們要學習袁隆平爺爺的淡泊名利和他的品質精神。

篇三: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稻香陣陣,感恩斯人

徐子惟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1930年至2021年),男,漢族,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市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2019年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國勳章。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為人類帶來了福音。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一個個蠟黃臉色的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研究畝產過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功夫不負有心人,袁隆平在與他妻子不分晝夜,不畏艱難的探索中,終於培育出了新品種的雜交水稻,這種水稻是平常一畝地的幾百倍,袁隆平用自己的決心和才智帶著大家戰勝了饑荒。

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自1985年到1988年的短短四年內,又連續獲了三個國際性科學大獎。這不僅是中國的奇蹟,更是世界的奇蹟。

袁隆平經常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加靈感+加機遇=成功。沒錯,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收穫便是大家用汗水換來的勞動成果,一切來之不易,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人類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我們要珍惜勞動成果,堅持光碟行動。

古人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袁爺爺的付出和寫照,是我們無數科學家的縮影,我們要珍惜糧食,更要珍惜身邊每一個付出勞動的人。

向袁爺爺致敬!

篇四: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樑。

篇五: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田政

今天下午,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袁隆平爺爺的故事,名字叫《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故事講述的是:袁爺爺小的時候,總是吃不飽,比如,本來吃兩碗大米飯才能吃飽的他,那時候連一小碗都吃不到,經常忍飢挨餓。從那時候起,袁爺爺就立志長大一定要生產出來許許多多、永遠也吃不完的糧食,讓每個中國人都能吃飽,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吃到我們中國的大米!於是,成為一名農學家就成了他最初的夢想。

在袁爺爺二十多歲的時候,其他種類的糧食基本都夠吃,唯獨南方的水稻產量太低,還是不夠吃。那個時候,袁爺爺有了更明確的目標:投身南方水稻種植業,讓水稻不再短缺。

十多年的時間裡,袁爺爺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不停地嘗試著各種種植方法。他發現了一株產量高的水稻,但播種後的產量並不高,失敗了。再後來,細心的袁爺爺發現,人工種植的水稻產量並不高,但野外有一些雜交的水稻產量很高,袁爺爺定下了最終目標:創造人工雜交水稻。

從此以後,袁爺爺每天都奔波在努力的路上,終於,他的“雜交水稻”種植成功了!豐收啦!後來,隨著雜交水稻產量越來越多,不但夠我們自己國家吃,而且外國人也能吃到了。

袁爺爺一直都在為他的兩個夢想在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夢想成真了!

我們國小生,也要心中有夢想,像袁爺爺一樣,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堅持不懈,長大了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篇六: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你知道袁隆平爺爺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嗎?世間歡迎嗎?因為袁隆平爺爺是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爺爺生前有兩個夢想第一個夢想是和下乘涼夢意思是他希望水稻長得跟人一樣高,甚至比人還高這時候,人們就可以到水的下乘涼了第二個夢想,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個意思就是他希望水稻會把全球覆蓋這樣,人們就永遠不會在飢餓了,袁隆平爺爺還說過一句話:“中國人的飯碗要永遠的捧在自己的手裡,不要接受任何人的施捨,要看自己吃飽飯。”

袁隆平爺爺在19歲的那時候開始研究水稻那一天,他走在水東里水袁隆平爺爺在19歲的那那時候開始研究水稻那一天,他走在水到田裡,他發現了一顆水稻,每科都很大。

袁隆平爺爺在2021年5月22日下午19:07永遠的告別了,這個世界那時候他還是91歲,雖然他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我也想要對袁隆平爺爺說:“是您使我們吃飽了飯是你讓我們遠離了飢餓,我們應該向你好好學習。

篇七: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盤中的每一粒米都要吃乾淨,這是人們的勞動所得。2021年5月22日下午1點左右突然傳出來了一個噩耗,袁隆平爺爺去世了。我對袁隆平爺爺並不是很瞭解,後來在網上看到,原來人們平一夜是我國的水稻之父,我國的雜交水稻都是袁隆平爺爺一點一點研究發明出來的。才得以讓我們吃上這麼優良的大米飯。

今天下午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課。在老師的手機視訊上,我們看到了原平爺爺生前與中央電視臺的記者的對話。先來介紹一下袁隆平爺爺。生於193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十年,袁隆平已經親眼見證了許多人民被餓死的慘烈狀況。看著幾百萬人被活活餓死,袁隆平也立下了一個志向,讓水稻覆蓋全中國。於是近60年來,袁隆平一一一直在實現它的這個志向,他每天都辛勤的到地下勞作看著每一種水稻的好處和壞處,把他們在雜交在一起變成了一個新的水稻品種,這樣的水稻可以結合兩種水稻的優點。就這樣袁隆平爺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艱辛的勞動著,我們每人餐盤裡的米飯都有袁隆平爺爺的身影。是這位老人家花了大半生時間為我們創造著優良的食物。我們應該向袁隆平致敬。

袁隆平爺爺還有一個夢就是禾下乘涼夢有一天晚上袁隆平爺爺夢到了比高粱還高的麥杆,和花生米一樣,豐滿的麥子,這樣的小麥足以讓全球剩下14億人口都能吃飽飯了。袁爺爺帶著他的團隊奔波了60餘年讓這個夢不再成為夢,而是變成了現實。

在視訊的最後一點,記者問到袁隆平醫院,您為什麼不把你發明出來的新的雜交水稻拿到外面去賣呢,這樣賣下來足有幾億美元那樣多,你也不愁吃穿了。但袁隆平爺爺卻說:“我不想當物質上的和首富,我要當精神上的首富。”這種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袁爺爺用自己的一生來為我們創造了食物,現在我們應當倍加珍惜食物,知道這些大米飯背後的來之不易。還要學習袁隆平爺爺身上的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

篇八: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2021年5月22日13:0007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過世,享年91年。他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到底是什麼品質呢?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如果你還不知道,那下來聽我講一講吧!

袁隆平爺爺他很偉大,那時還在日本和中國戰鬥時。袁隆平爺爺發現很缺少糧食大米,於是他就一心的夢想就是“雜交水田”。那時怕日本人發現,於是他種子捆在一起身上用體溫讓它發芽。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終於他有一天發現,他發現有一個地方的水田有異常。就立馬敢去水田,並向習主席報道。

袁隆平爺爺經過這個發現他就不斷不斷的實驗,就連他的家旁也有一塊田地。那是他雖然不富有,但是他努力研究“雜交水稻”又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終於他研究出來了。並讓我們吃上了大米,不缺糧食。

袁隆平爺爺這個偉大的研究,讓大家都很感嘆主席親自為袁隆平爺爺頒獎,這個獎項是全世界最好的獎章。就是這樣,袁隆平爺爺還是明天早上繼續研究雜交水稻,哪怕頒獎他也要路過看一看,看看有什麼異常沒有。

袁隆平爺爺這一生只為研究雜交水田,讓人們過上好日子不缺糧食。袁隆平爺爺的品質也值得我們學習,不只是值得,是我們大家都應向他學習。

篇九: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米飯者,香甜而軟糥也,不膩口,不粘牙,實乃主食之甲……

說真的,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我是吃著米飯長大的,作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吃貨,我也是被米飯一口一口喂胖的。米飯真有如此好吃?我看未必。既無獨特之味,又無韻味之口感,要不然,那麼多的下飯菜又是為何而發明呢?可吃了十多年的米飯,我似乎與那不怎麼好吃的米飯結下了悠長而難解的情結。

小時候,我就被教導不要浪費一粒糧食。可那時的我並不願意吃米飯,更讀不懂母親那勤儉節約是美德的論調,我那不鏽鋼的小碗總要剩下一兩口已變涼的米飯,美好的午間時光總要變作我與母親關於一小口米飯的“拉據戰”,母親臉上總要升起一些慍色,母親的責罵聲與我的吃飯聲此起彼伏。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有些討厭米飯的味道,可光碟的習慣卻被一直保留下來,對每一粒糧食的尊重成為了當年“拉據戰23”給我留下的最大財富。

長大後,與米飯長達多年的敵視似乎突然就和解了。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不是脫鞋放書包,而是問母親飯熟了沒?入目所見是桌上明豔的菜色相互交織點綴,米飯上的氤氳水氣正在蔓延,還有誘人的米香鑽入鼻子,嗯——扣住了我的心房,趕緊扒拉一口,空空如也的胃便立刻溫熱了。母親笑問好吃嗎?“嗯嗯”,我忙不迭的往嘴裡送上美味,含糊不清的答道。“別吃太急,別噎著了”,我慢下來與母親相視而笑,心彷彿被米飯的溫度捂熱了。現在想,那種溫馨似乎並不止來自於米飯的溫度,更來自一粒粒米上承載的一個個家。

再後來啊,我開始瞭解米飯的前世今生,米飯,來自於稻,數千年前就被種於長江流域,後來逐漸推廣於華夏大地乃至全世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到了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社會不斷髮展,米飯也不甘落後,在大廚手下,米飯一會兒成為久經磨練的勇士,一次次深入危險灼人的鍋底,於是便有了鍋巴;一會兒又成為多情的小女子,在與汁水的交融中纏綿悱惻,於是便有了泡飯;一會兒,又成為時髦的青年,燙了個發,於是便有了米花。變的,是米飯的形式,不變的,是中國人對新事物永不停息的探索與對生活的熱愛。

現在,袁隆平爺爺帶著他的夢想離開了這片他熾愛的土地。我想,他只是把這人間的縷縷炊煙、陣陣稻香帶去了另一個世界,他將繼續為實現禾下乘涼夢而辛勤耕耘。而我們將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努力學習,勇立潮頭,扛起歷史的責任。我仿若看到千千萬萬農民為耕種出香甜的水稻胼手胝足,看到了稻田裡顆顆稻粒愈發飽滿,逐漸金黃。米飯啊米飯,你那晶瑩飽滿的身軀凝聚了那位老人的汗、淚、血,你那微微揚起的弧線,隱含著那位老人的微笑與他生命的弧度。米飯啊米飯,你是一顆顆搏動的心啊,中華民族的血自你的經貫脈絡流動著、衝擊著,翻起一片芬香的稻花。

致敬米飯,致敬手捧稻穗的袁老!

致敬米飯凝結的華夏魂!

篇十:向袁隆平致敬的作文

陳牧淵

記得在袁老去世那天的上午,我在虎撲上看到一條新聞:說是袁老去世的訊息屬於謠言,他本人在醫院裡但是身體狀況不太好。下面一條評論:“這真是一個好訊息。”我心中莫名地有一股踏實的感覺,看到袁老還活著,我也非常開心。

剛吃完中飯,媽媽對我說:“袁老先生去世了。”我想都沒想,不以為然地回了一句“謠言”。但當媽媽把手機遞給我看時,我便發現我錯了。各大主流媒體紛紛釋出了袁老去世的訊息,開啟虎撲,熱榜第一寫著的便是“袁隆平院士確認逝世。”一時間,疑惑,震驚,悲傷的心情湧上心頭。明明在上午還是謠言,怎麼現在就變成真的了?一想到這麼一位偉人就這麼活生生地走了,心裡就堵得慌。

我的腦海中,浮現的滿是袁老在稻田裡辛勤工作的畫面。小時候聽到袁老的事蹟,感覺他像個神仙,每隔幾年就能讓水稻不斷地增產增收。只要有他在,咱們的糧食就永遠也吃不完。長大了才發現,雜交稻產量一次又一次的飛躍都是袁老以及科研團隊用一次次的實驗和一滴滴汗水換來的。世界上沒有什麼神仙,有的只是像袁老那樣,為了國計民生,為了讓全國人民端好飯碗而不懈奮鬥的科學家們。

袁老九十歲生日時曾說過他要奮鬥到一百歲,他說這話的時候,我並沒想到他會在不遠的將來離我們而去。如今,袁老仙去,但他的精神將會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為他所開創的雜交水稻事業不懈奮鬥。

端在手裡的飯碗,現在顯得有些沉重。這裡面裝的不僅僅是米飯,還有袁老想讓全國人民吃飽飯的一顆樸素而至誠的心。端好手中的飯碗,吃光每一碗飯,就是對袁老最好的致敬和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