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痛1000字作文

漂泊流浪的餘秋先生越過千山萬水,在文化的旅途中苦苦尋找,尋找那些早已被我們遺忘的文化根本。“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文化之痛1000字

藝術是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宋代大大小小的權利紛爭,沒完沒了的輪番折騰,文化的傳播受阻,文化氣氛自然濃不了,但另一方面沒有文化的國度又是虛無空渺的。國家戰亂,自然沒人關心文化,文化的淡出是令人無奈而痛心的,文化人極力挽回卻無人理解,或許是最大的悲哀。

在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中,餘老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揭露人們試圖掩蓋的歷史,他敢於發表見解,不屈於惡勢力,針針見血。

在荒蕪中詮釋歷史,在歷史中領悟文化,在文化中看破荒蕪,讓自己的心靈與文化交流,讓精神得到文化洗禮。

西部的沙漠上夕陽西下,拉長了一個人影,或是一群人的身影,稀稀拉拉的留下了一些腳印,風又揚起沙蓋住腳印,千百年皆是如此,從未有人想過改變,人們總是因為虛的,空的,浮的忘記文人。是歷史忘記文人,也是百姓忘記文人,遠至杜甫李白,近至謝晉巴金,文化失去了它最初存在的意義,文化人被摧殘被揉捻,可笑的是百姓總一味地庇護“提起棍子打人”的批判者,文化人不想爭,爭不了,只是行使著另一套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就是天道天理,唯有沉默才能為歷史的裁判留下空間,活的有骨氣,有尊嚴!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文化苦旅》這是一個文人最無奈的嘆息吧,痛心,憤怒交織在這句話中,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小人總是那麼順風順水,而偉人總是遭受磨難。可是水泥路上終究留不下腳印,泥濘路上的腳印總會被歷史所記住,不經歷風雨怎迎接彩虹,磨難或許也有他存在的原因,對於靈魂與精神的細緻刻畫,多年後讓人們仍記得莫高窟裡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為。一次一次的閱讀讓我感到壓抑與憤怒,我的壓抑與這些恥辱共存。正像餘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荒蕪下蘊藏的內涵,文化與深沉,在餘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聚作成一團,如一股急流,直擊心靈深處引人深思,令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這正是《文化苦旅》與其他文章不一樣的地方,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正是對於快被遺忘的內在文化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方方面面的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價值與獨一無二的魅力。

六年級:何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