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角色與社會期待作文

篇一:社會角色與社會期待作文

社會角色與社會期待作文

扮演好社會角色

生活中,每個人都被賦予了不同的社會角色,而且不只一個。在家裡,我們可能是父母,是兒女,在工作中,人們的社會角色更被不同的職業和職務細化。作為社會運轉的一顆螺絲釘,扮演好自己所肩負的角色是不可矢否的責任,但應銘記,我們的使命是盡角色的本分,而不為角色所操控,時刻記得“我”是一個人,而不是沒有溫度的標籤。

首先,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正確的認識,明白自己的責任與擔當所在。身為父母,應該教育子女,贍養老人,這些就是每個人身上所被賦予的社會期待。正是因為這些被人們公認的社會期待,才有了和諧而安定的社會氛圍,因為它正確地指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繫了穩定的結構,從而能夠安小家而定大家。滿足這種最基本的社會期待,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各自的社會角色,就是我們每個人最基本的責任。故此,我們應將正確的、基礎的社會期待歸為一種義務,從而塑造自己為關懷家人,有溫度的公民,只有先從最小的社會單元開始立身做人,才能在未來思他人所思,助他人所難。

正如正確的社會期待能對我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有些期待對我們來說過高而無法企及,這就會造成長期的挫敗感而影響對生活的動力。人們往往對名校畢業生的期待濃縮為高薪、高學歷,盡是無限的風光,這個社會對“名校畢業生”這一角色設定似乎有一條固化的路線,而有悖於這條路線的人就是大眾眼中的失敗者。其實不然,社會期待所反映的是大多數普通人的想法,所代表的是他人的意願,而非我們自己的心中所想。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是一條人生道路,但絕非唯一。

切勿被自己的社會角色所綁架,誤將普通的社會期待視作自己的全部,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因為首先,外界對這個社會角色真正在承擔的事務是存在認知偏差和不足的,芸芸眾生們會主觀臆斷地將看到的表象視為全部,將自己理想化的東西放大,誇張化。其次,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個性,過分在意社會期待會讓我們變得單一,失去熱情,失去自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比爾·蓋茨逆潮流選擇輟學創業,成為世界網際網路的領頭羊,正是他遵從自己對計算機的熱愛勝過了那一紙文憑,超越了他人的期望定式,才有了今日的偉大。

我們應當做好自己的社會角色,但不被角色綁架成為木偶。

篇二:社會角色與社會期待作文

不囿於期待

生而為人,便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因而無論你是誰,只要身處社會中,必然會有你的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可以由親屬關係賦予,比如父子兄弟夫妻;可以由職業賦予,如老師醫生律師;可以由階層位置賦予,比如領導與下屬,富裕者,中產或是工薪階級……

而不同角色也必然肩負著不同的社會期待。比如儒家思想所概括的為臣要“忠”,為子要“孝”,為兄要“悌”;又如《菊與刀》中近乎苛刻的對於作為妻子的要求;當然也有對老師春風化,醫生妙手回春,法官維護正義的期望。總之社會期待是從道德與技能兩方面施加的,而社會期待的影響會使一個人更好的去接近於他的社會角色,但同時也應避免同質化的危害。

社會期待會給人帶來社會角色所應具有的責任感,則相應地會帶來約束力,使得社會人更為規範地擁有其社會角色所應具備的品行。同時由於這些期待是代代相傳的全人類的通性共性,乃至被寫入了四書五經成為了“修身”的金科玉律,期待成為了一個有目標有條條框框的物件,使得人們既便於達成,卻也不免在此過程中陷入了同質化的可悲。

正如魯迅先生在《華蓋集續篇(編)》中所言“中國人就是一群由頭羊率領,只知走得更齊、更快的羊群”。當每個人的前進都是為了更好貼合於自己的社會角色被賦予的社會期待,那我們不就變為了魯迅筆下那可悲的羊群了嗎?沒有個性,或是個性被期待的壁壘給剪除,而成了格式化的刻板單一產物。可見過分執念於社會期待而丟了自己屬於人的本性,便會成為可悲的符號化社會角色。而個人單一化的疊加,則會使得社會變得固化,因缺乏流動而停滯不前。

因而面對社會期待的雙刃劍,我們所需要做的便是“求同存異”,“同”為我們所應具有的社會角色的良好品質與技能,在自己現有的角色上做到受之無愧,擔負得起身上的社會責任。但同時社會人也不能為了融入社會而放棄了人的多樣性與個體差異,要不被角色及期待所禁錮。就如同馬雲,他不滿足於成為一個英語老師的社會角色,而是明瞭自己內心的方向,向前進發。他沒有被“老師就該在學校教書”的社會期待所禁錮,而是“不安分”地去創去幹。而當他成為了舉足輕重的網際網路大佬,他也身體力行地去完成其新角色被賦予的期待。可見只有社會上有那麼多敢跳脫也敢擔當期待者,社會才會有流動與力量,才會不被期待單一化同質化。

敢闖敢擔當,只有不囿於期待,方能推動社會的滾滾向前。

篇三:社會角色與社會期待作文

社會期待之思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被賦予了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學校作為學生,在家中身為父母子女,在街道福利院又成為志願者。我們的角色豐富多樣,暗含不同的期待。我認為:社會期待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我們個體,同時我們也應當懷有自己生命的熱度。

人的本質終究是社會性,我們在服務他人中成全了自我。在自我社會角色的設定中,我們是驅(趨)光的蛾,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不斷接近光芒的同時,發掘出自己生命的意義。特蕾莎修女身為志願者,捧出希望的熱土,救賑接濟貧民,傳遞真、善、美的種子,亦活出志願者精神的內涵。動亂之際,以聖茹斯特為代表的熱月黨人,他們明確自己肩負開創法蘭西時代的期待,傳遞了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呼聲,開創了法蘭西共和國……無數的人物,無盡的人們,處於不同崗位,因為角色期待追逐完美,臻於至善,不僅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完滿和豐腴,更化身為里程碑為後世景仰,更為自己的角色增添亮色,詮釋“完美”“追求”的意義。

從社會環境上說,不斷增長的人才評判標準與素質考量讓我們發揮主動,踐行美好之事,讓我們不再囿於自己的井,不限於一畝三分田,以巨集大的視角和長遠的視角謀劃考量,同時在社會期待中學習更好的,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

的確,“物盡其用”的道理是對的,但我們萬不可止於外界的角色期待。叔本華在《凡夫俗子批判》中如是說:“我們每個人看似在自我追求,卻在為他人希望而追求。”誠然,“為他人而活”成為桎梏,便無法徹底彰顯價值,而真正的勇者不困於自己的社會角色。蘇軾一再被貶,當整個社會都放棄了對他有期待時,他買來“賤如泥”的豬肉甘之如飴,“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將被排擠被貶謫時譜寫出生命的詩章,在最艱難時書寫“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辭章……從社會期待上升到自我期待,依自我內心的動力活出生命的期待,不甘於外界,執著於風花雪月的夢想,活出無與倫比的灑脫。

清醒於世,依自己又可以重新定義自我的角色。賽曼先生身為物理學家,一反人們普遍設定的“古板”形象,創造出詼諧風趣的科學家形象;巴斯德不甘於理論研究,以實驗揭開新的實驗生物學的面紗,因為自己改變設定,影響其他角色,便又活出了一層生命境界;超級女聲舞臺上的李宇春突破人們對女性形象的框定,用有個性有辨識度的形象為自己代言。

羅蘭伯特·羅素在《我為何而活》中說:“我活於社會又奉獻社會,因為他給了我人成為人的期待,但是,我又能改變傳統,抬頭觀察星星為何會發光,渴求於畢達哥拉斯的力量。”是啊!當社會角色影響與自我動力相結合,便詮釋了尼采口中“自有其哲學”的內涵。

篇四:社會角色與社會期待作文

面具或是勳章

人本能地愛問“我是誰”,而常常是這個社會給出回答。恩格斯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每個人被社會賦予的角色都帶有不同的期待。如何看待這些期待,如何為角色期待背後的責任而活,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將如何被社會影響和影響社會。

前一種人認為人生就是被期待包裹,自己只要乖乖拿著劇本按部就班演一輩子戲。活在人設裡總能自保周全。

於是其中有的利用人設吸金,像當下許多偶像藝人,拿著青春劇裡的設定當粉絲眼中的自己,把“暖男”“豪情”一類標籤往身上拼命地貼,爭取到大家的喜歡和工作機會;也像許多有學術權威之稱的人,仗著人們的敬仰而高談闊論,發表觀點。這並非全然不好,只不過那些人設終究不是你,演一輩子太苦,若演不下去事蹟敗露則更身敗名裂。試想多少娛樂明星“人設崩塌”,多少權威被曝“學術造假”。這樣看待社會期待,是把人設當一個殼,自己躲在裡面,其實是放棄了自己書寫人生的機會,靠騙靠演,或辛辛苦苦地迎合期待,卻苦了自己,害了社會。

另一種人卻不這樣,他們不為角色而活,而為角色賦予的責任而活。他們懂得社會期待的本質是一種責任,他們敢於去承擔責任,而不在乎角色的限定。金庸筆下“北喬峰南慕容”便是一組例子。慕容複名字裡背上一個“復”字,要復國還要對得起與喬峰齊名的稱號,為這“人設”走上了邪路。而喬峰從不在乎世人眼中他的角色,哪怕被群俠冤枉,哪怕被罵是“契丹野種”,他為的是自己心中大義和一身武藝。“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難道為一己的聲名與角色嗎?

正因為這樣的人看重社會期待的責任,他們常常願意做超出自己社會角色的事,哪怕染上冒進之患。三十五歲的韓愈不過在國子監中有個教職,卻敢於對抗整個社會風氣,寫下《師說》抨擊士大夫,哪怕落一個“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的下場;白居易的職分沒有“上諫”的職現,卻上書要求討伐奸賊,被高層以“僭越”而貶官、排擠。他自己說:“謂之忠,謂之憤,亦無愧矣,謂之妄,謂之狂,又敢逃乎?”他們也許一時“忠犯人主之怒”,可他們敢於承擔責任,不受限自己的社會角色,不辜負社會對他們才能的期待,所以我們直到今天仍敬佩他們。

諾蘭的《黑暗騎士》中,蝙蝠俠說:“不是你是誰決定了你做什麼,而是你所做的事決定了你是誰。”蝙蝠俠一度被哥譚人誤解,可他卻甘當夜晚的黑暗騎士,守護哥譚的光明。他的那句話,揭示了對待社會角色期待的正確態度——它不是一個包裹我們泯滅本真的殼,它是這個社會交付在我們肩上的一份責任。我們去承擔這份責任,為了追求自己所堅信的道義,恰恰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為了去扮演誰。

你為自己和大我的福祉而活,而非成為他人眼中的角色故事,所以別活在人設裡,讓你的所作所為來定義你是誰。

篇五:社會角色與社會期待作文

我該如何行走

人存在於社會之中,註定不會是一座孤島,從而“被賦予”了不同的社會角色。這樣印上了我們不同的身份標籤,被貼在有人們的腦門上:醫生、學生、志願者、男人……這使得社會期待會根據這張標籤上的字而對自己產生影響,但如何應對這種影響,權力仍在我們手中。

有一位經濟學教授,最近因上熱門辯論類綜藝節目而遭到人們的詬病:“教授不好好做學問,居然跑來綜藝節目娛樂大眾?”一位網友如是評論道。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身為學者,社會期待對於該社會角色,必然認定為,教授就應該寫論文、作報告、教育大學生。但是,這樣傳統的期待無異於限制了個人能力的發揮,使人壓抑自己的天性與愛好,規定其必須向“被賦予”的社會角色的人生道路上發展。社會期待猶如一張無形的大網,有時捆住你我。

如何看待社會角色所蘊含的社會期待對自己的影響,我認為,是淡化影響本身,而讓期待成為審視自己行為的一種視角。當代的青年人,早已不滿足於受限一種社會角色,從而發明出“斜槓青年”一詞。白天可以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晚上可以是某酒吧的駐唱歌手。他們在兩種或更多職業間來回轉化。面對社會上人的非議或指責,他們“我行為素”;而對人們對他們的褒揚,他們一笑而過。為什麼要讓“期待”來定義自己的人生?為什麼要讓“角色”來限制自己的表演空間?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期待的影響或好或壞,但終究不應是我們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行路守則。

我們青少年和為祖國的花朵,被賦予了“學生”“新青年”等社會角色,社會寄予了接班人的期待。儘管人生的掌舵手一起是我們自己,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執“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如此叛逆固執的態度行船。因為,我們有時並不能判斷準確航線和天氣,我們或許會陷入黑洞般的旋渦無法自持。社會期待是需要的一種角度、一種目光,來反思省察自我的行為,是否太過偏執,是否違反了道德標準,又是否是一場不切實際的青春期狂妄大夢?我們仍需要社會角色賦予的社會期待,包容並接納異樣的目光也是一種必要的成長。

就如村上春樹寫道:“我們註定不是草莓牛奶,在瓶上被打上永恆的標籤。”我們是社會動物,被打上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的標籤,但與其撕掉標籤做自己,不如讓那個標籤貼在那兒,偶爾閱讀一下上面的文字,用自己賦予的角色演繹出自己人生的這場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