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陶淵明之逍遙辯作文800字

在戰國時期,有一位奇人,他不慕名利,恬然淡泊,欲乘風歸去,得自在逍遙。沒錯,他就是莊子。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莊子他想要如鯤鵬一樣,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去追求他絕對的自在逍遙。

莊子、陶淵明之逍遙辯作文800字

可在現實中既沒有展翅千里的大鵬,也沒有絕對不受打擾的“天池”,莊子又如何能得以逍遙呢?莊子並不為此沮喪,他的肉體雖然不能自由,但他的精神卻不會受到拘束。他的心是自由的,他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拋開所有的束縛,去追求他夢想的逍遙。

莊子會因外物所累,而心為形役嗎?他用自己的行動給予了人們一個完美的回答。楚王因傾慕莊子的才華而欲拜他為相,為此專門派兩位大夫去請莊子,態度還很誠懇,說:“請以境內累矣。”在那個時代,先秦諸子誰不想做官?就連孔子都說“學而優則仕”,何況楚王還是一個愛才的明君?可誰都沒想到的是,莊子竟然拒絕了。

面對楚王的邀請,莊子持竿不顧,他用楚國水田裡的烏龜作比說自己“願曳尾於塗中”,不求功名利祿。這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權利和地位,莊子卻輕飄飄的拒絕了。他追求逍遙自在,又怎會因區區外物就放棄自由?而世間又能有幾人能如莊子這樣不為外物所動而始終追求自己的理想呢?

有一個人,也想要擺脫世俗煩惱,于山水之間得怡然自在。

他,就是陶淵明。陶淵明說自己“性本愛丘山”,無奈為生計所迫去做官,又因無法忍受官場而歸隱。他說“餘家貧,耕種不足以自給”,所以在親友勸他去做官時“脫然有懷”地去作了官。可他做官得來的公田卻因為他嗜酒,一半都用來種了高粱。而做了官之後,他又說自己“質樸自然,非矯厲所得”,所以就“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於是他就揮一揮衣袖,“斂裳宵逝”,辭官了。可他歸心似箭時仍要等到高粱收割了再走。

由此可見,陶淵明也不是就真的恬然淡泊,不慕名利了。而後他還說“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就完全覺得做官是個負擔,是他人生中的汙點一樣。他覺得無法忍受為五斗米折腰,於是他就甩甩袖子,撂挑子走人了。這種行為對他治理的百姓而言可謂是十分的不負責。

大多數人都說陶淵明是個不慕名利、恬然淡泊的真隱士;也有人說他就是個自命清高,做作嬌柔的偽君子。我覺得,陶淵明是想過田園生活不假,但他也不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想要歸隱。他是真性情,可他同時也有些懦弱和天真式的傲氣。

陶淵明出身於貴族家庭,又是個文人,本身就有些傲氣,所以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正常情況下,下級官吏應該聽命於上級。上司來了,別人叫陶淵明穿著整齊一點去迎接本是職分之內的事,可陶淵明表示自己看不上這個“鄉里小兒”,乾脆辭官就走。

從他這番行為中我沒看出有多少“淡泊名利”,這種行為本身也不是什麼“不畏權貴”,只能說是陶淵明自己太過驕傲,沒有分清什麼是“公事”什麼是“私事”。按現代話來說呢,就是覺得自己有身份有地位有才華,憑什麼要給那官吏行禮。他覺得自己受到屈辱了,覺得官場黑暗,自己就跑去歸隱以示高潔。

歷史上說陶淵明是個隱士,但卻評價他不得逍遙。究其原因,我覺得,不過是他沒有真正的不為外物所動,做到完全的恬然淡泊罷了。身在紅塵,又怎能真的脫身於世外。既然肉體還有所羈絆,還要吃飯喝水,那就應有謀生的手段和心態。既無謀生之手段,又要搏高潔之姿態,以心為形役,怎能得以逍遙?

逍遙本意是指無拘束的行動,即絕對自由。但只要還是個生物,就依然猶有所待,不可能毫無拘束,也就無法得到真正的逍遙。歷來人們都追求逍遙,這種逍遙其實是一種態度,即不以外物動搖自己的內心,保持自己心靈的淡然和純淨。

我們今天生活在快節奏時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人們為了維持生計而不斷奔走忙碌。可有時候,我們走著走著就丟失了最初的夢想,在繁忙的城市中日漸迷失。我們需要這樣的態度,才能不忘初心,才能去尋找詩和遠方。世界之大,若心自在,何處不是逍遙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