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後感2000字作文

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馳。——魯迅魯迅先生的吶喊,劃破了沉寂的天穹,響亮的聲音傳遍四面八方。1921年,也是民國十年,五四運動兩年前撞翻了操縱中國的封建,《吶喊》正是文學在現代化的里程碑,開啟了白話文的小說體裁。自中國帝國坐在龍椅上的夢被西方國家的大炮轟成碎片,中國千年禮教遭到質疑,不再拘泥於求神拜佛。中國有志之士的追求中,顯現出可貴的自由與獨立精神。小說的時代背景是清末,清王朝奄奄一息,世紀混戰攪得這個國家支離破碎。追求麻木的“幸福”,“革命”或許是一種拯救。魯迅先生從日本留學歸來,認識到僅靠藥物醫治中國人貧瘠的軀殼根本不能拯救中國,只能以筆為戈,在精神上豐滿中國人扁平的靈魂。《吶喊》是魯迅先生的早期作品,那時候先生厭惡了長毛與神拳的革命,他們都只是在歷史的河流裡打了一個滾,狼狽不堪。自序中,先生提到他開始寫作,陪伴寂寞的《新青年》。

《吶喊》讀後感2000字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吶喊》是魯迅先生改革文字時期最早期的作品集,在表達情感上也相對的直接和激烈,鋒芒畢露。

他所塑造的代表著中國人種人物,時至今日,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活生生的中國人劣根性的鮮明例子。

《阿Q正傳》中的圍觀者不僅僅是看客,阿Q眼中的圍觀者要攝血食肉,彷彿要撕扯他的靈魂。

可這回他又見這從來沒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遠不遠不近的跟他走。

“救命……”

《阿Q正傳》裡的看客喝血吃肉,只是絕望之中的阿Q的一種幻想,那麼《藥》中,喝血的看客真的出現了。

當華小栓的母親與夏瑜的母親在墳間相遇,華大媽坐在地上看著夏瑜的母親,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顯出些羞愧的顏色。

先生被國人的看客精神徹底激怒,並且在心中留下傷痕。

懦弱卑劣者看清了自己,於是用暴行把自己武裝了起來,變成了暴徒,暴徒們披上了華麗的外衣,自詡為變革者,懦弱卑劣者羨慕那層華麗的外衣,於是站在了他們的身旁,希望也能穿上那件外衣;但是暴徒沒有變成變革者,懦弱卑劣者依舊愚昧無知;後來暴徒的外衣破了,有些人死了,有些人活著,有些活著的人迷茫,有些人活著的不想清楚,於是暴徒又披上了另外一件華麗的外衣,懦弱卑劣者依舊跟隨者暴徒的腳步。

“很能做”青年阿Q連名字都只有讀音可傳,他是中國在革命中的犧牲品,有多少人讀到他卻在心中引起共鳴?他的精神勝利法,是源泉;但有時,源泉出水太盛,也會意味毀滅。

阿Q最後死在咬他靈魂的眼睛裡了,他們怪他最後也沒有唱一句戲。

我很想念它,這一句吶喊。

一本來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吶喊,一字一句用血寫的真實,呼喚掙扎中的勇士再次抬起傲骨的頭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和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鐵屋,清醒,不幸,希望。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僅掛起還要看戲,不僅看戲把血來吸。看客精神,就是先生深惡痛疾的劣根性之一。

去刑場的途中,阿Q看看那些喝彩的人,那一剎那,他的思想又彷彿在腦裡迴旋。他想起四年前在山中想要吃掉他的豺狼,他嚇得半死,記住了豺狼眼睛,又凶又竊,閃閃的像兩顆鬼火。

他們的眼睛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可阿Q沒有叫出聲,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嗡的一聲,覺得全身彷彿清塵般的迸散了。

革命黨人夏瑜的鮮血染成的血饅頭,終究還是救不了華小栓的命。

愚昧這也是永遠不自知的,華大媽終究還是一言不發地回去了。

“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從來沒有逃離過麻木和愚昧的洪流裹挾,有多少人敢去正視自己的真實處境,正視自身所受到的禁錮與痛苦。

現代社會,壓力隨處都在,壓力人人都有。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人世紛雜,感到困惑和苦惱。這時,不妨就來學習一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吧。不管它是否被安上“自我麻痺”的帽子,也不管它是否會帶有魯迅先生諷刺筆法的沉重,只要它能讓我們像阿Q一樣,在那個黑暗空洞的社會活得無憂無慮,也算是達到了我們所追求的有知了吧。

不多的一些人,最終完全跳了出去,眼極冷,心卻熱,義無反顧又跳了進來,在人世間翻騰。擺脫了冷氣,兀自發著光。

國三:雷涵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