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鏡的平衡點作文800字

自古關於水與鏡的文化如同飛絮一樣繁多。“水”代表著隨遇而安,“鏡”則意味著堅守己志。許多人能處理好其中的一種,卻不能在兩者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水與鏡的平衡點作文800字

若只是如水一樣容易被外界事物所改變,便會像那些唯唯諾諾的官員,他們只懂得如何討統治者的歡心來換取自己的一生衣食無憂。還有的人雖然有偉大的抱負,但顧及外界的力量而改變了自己的志向,最初“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志向也不見了,因為他們沒有像鏡子一樣堅守真實的自己。

而只知道如鏡子一樣不知變通的人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西楚霸王自矜功伐,失勢後只會仰天長嘯:“天要亡我!”而自刎烏江。古往今來,有多少豪傑為他惋惜哀嘆:若是當時忍辱負重返回江東,說不定還能東山再起。如此不知變通,固執自守也只能讓自己滅亡。

那麼水與鏡的平衡點究竟在哪裡呢?

“上善若水”是千年前古人總結得到的,傳至千年,經久不衰,但人們忘了探究其中的深意。楚辭《漁父》以簡潔的筆墨塑造了一個頗具爭議的形象,那便是“不凝滯於物,與世推移”的漁父。我認為在楚國黑暗的統治下,漁父能夠不拘泥於外物,而以一種和平寧靜,超然脫俗的心態面對生活,是值得世人學習的。他啟示我們在生活中不管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要學會適應,不加埋怨。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之所以如此讚美魏徵是因為他能夠及時指正自己的不足,沒有隱瞞。他沒有隨波逐流,沒有像奸佞小人那樣言巧語。皇帝身邊著實需要這樣不改變本心而為國為民的賢臣。

司馬遷能將兩者相融而為後人所稱讚。他分清是非黑白,在朋友蒙受冤屈時能直言不諱為朋友求情。這便體現出他如鏡子一樣剛直不阿,明辨是非的性格。但因此他遭受了酷刑,他在《報任安書》中曾寫道:“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但經歷消沉後他很快振作起來,加以變通,適應了當下的環境,因為他最初的志向是想讓自己的文彩彰顯於世。經歷變故後仍能堅守己志,實在令人折服。

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應遵從禪師的叮囑——在“變”與“不變”中尋求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