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生只為守敦煌有感作文

馬克思先生曾得出過一條簡單樸素卻一針見血的理論——“人,必須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後,才能夠追求更高等的滿足。”這誠然是經得起推敲的至理名言,但有的人卻在例外。

讀此生只為守敦煌有感作文

在遙遠的那邊,那座熾熱的沙城,有人在那裡守護者歷史車輪的留痕——敦煌。《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是作家葉文玲創作傳記,2020年6月首次出版。它記敘著一群品行高潔、志存高遠的仁人志士,為了守候敦煌,放棄優渥的生活,虔心守候,努力修復敦煌的偉大史詩。

書中從常書鴻的少年開始講述,直至常書鴻病榻前的人生回顧。常書鴻出生在西湖邊的藝術家,早年留學法國,因畫功成名就。但就在事業、生活雙豐收之際,他邂逅了敦煌,人生之路也從此改變。

1936年,他毅然放棄了法國的安定生活和創作環境,在戰火紛飛的中日戰爭亂世中,回到祖國。1943年,他又幾經轉折抵達敦煌莫高窟,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極其匱乏的物質條件下,籌備建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由此開始了對莫高窟有組織、有系統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此後風人生中,常書鴻嚐盡了家庭離散、橫遭迫害的苦酒。但即便如此,他一生都保留著這樣一種使命感:敦煌藝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捨命也得保護它。

1936年,常書鴻毅然放棄在法國的優越生活和穩定的繪畫創作環境,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帶領工作人員在荒蕪凋敝、飛沙揚礫、物資匱乏、交通閉塞、陋屋斗室、無水無電的艱苦條件下,篳路藍縷,開創基業。

他一生秉執一事,終生畢一事,就是把敦煌守護好、利用好、開發好,將個人的職業事業、理想追求、奮鬥拼搏,同一件偉大的事情關聯起來,因此他自身也獲得了偉大。常書鴻傾盡一生都是為了保護好敦煌,利用好文物,讓敦煌莫高窟這些塵封了幾百年上千年的石窟、壁畫、雕塑等文物活起來,造福人民。常書鴻畢生都在為這項工作而努力、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在這個過程中,他犧牲了自己優裕的生活,乃至犧牲了家庭幸福。如果他不去守敦煌,不放棄原來很好的生活,他跟陳芝秀的愛情可能也會是幸福美滿一輩子,可能也會一直都是令人豔羨的神仙眷侶。但是,因為守敦煌,因為苦守大漠孤燈,他可能就對自己的妻兒造成了一些疏忽和虧欠,或者說他也會心存某種愧疚,換言之,他無疑做出了巨大犧牲。在書的最後,作者以常書鴻的口吻對他的一生進行了“盤點”和剖析,這也可以看作是常書鴻的心聲。從中可以看出,這個人物是有反省精神的,他選擇了正確的職業和事業,但他並非事事正確永遠正確。隨著時間的流逝,常書鴻對自己的前妻陳芝秀其實也慢慢地諒解了甚至是理解了,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常書鴻選擇了最艱難的,陳芝秀卻希望從這種艱難中“逃離”。

常書鴻的一生啟示人們:人生應該如何度過,如何才能過得更有價值、更不虛此生,也就是,一個人活著,應該考慮為人世間做點什麼、貢獻些什麼,為歷史留下些什麼。常書鴻的這部傳記,或者他的人生選擇,自然也就具有一種勵志的價值,能帶給讀者以思想的啟示。每個讀者在閱讀這部傳記時,都可以通過常書鴻的人生照見自己,思考來路,做好選擇。人生就是一道道選擇題,在每個節點、每個時間的關口或者人生的路口,都要力爭作出正確的抉擇。因此,《常書鴻傳》實際上為人們提供了一面鏡子。

該書最生動的是曲折的情節,作者對常書鴻如何發現前妻的婚外情,包括這樁婚外情是怎麼星火點燃的,描寫得非常細緻:渴的時候有人給她端茶送水,餓的時候有人送來美味,最終,陳芝秀和趙忠清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在常書鴻尚未發覺的時候,兩個人發生了婚外情。當常書鴻發現妻子捨棄幼兒離家出走後,他當即騎馬窮追妻子,這個過程也很生動。最後他摔斷了腿,幸虧被玉門石油工人孫建初救下,故事由此得以繼續。又譬如,常書鴻跟李承仙在戰亂年代的初次邂逅,和一年後兩人再次相遇,由沈福文做媒,這兩個相差23歲的人出人意外地走到了一起,結果竟成就了一段令人欣羨的婚姻。這樣的故事也很生動。

包括那些普通人、小人物的故事,雖然筆墨不多,但也都很動人。比如竇佔彪這位平平凡凡的敦煌的畫工,一輩子追隨常書鴻,堅守在敦煌,忠心耿耿,不屈不撓,這樣的小人物帶給人的是溫暖和善美的感覺,形象也很感人。國民黨的陳縣長,是當官不作為、官僚主義的典型,當常書鴻向他求助時,他說本縣只需貼一個佈告讓老百姓不要去偷竊敦煌的文物就行了,常書鴻向他請求撥款砌一堵牆保護敦煌,他就是不給經費。國民黨的李師長在陳縣長的陪同下,到敦煌去強索雕塑文物,被常書鴻堅決拒絕,但他善於與之周旋,過程相當曲折,最終沒讓對方得逞,常書鴻只答應讓他們從自己女兒的畫裡挑一幅,對方覺得常沙娜的畫比得上飛天壁畫的優美,又“得寸進尺”挑走了兩幅。這寥寥數筆的描寫都能看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徵。

在作家葉文玲筆下,書中的人物活臨活現,更體現了守護文化遺產的偉大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