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而不隱作文600字

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誕生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其中有的選擇隱居山林,與世隔絕,厭惡官場,過著淡雅的生活。

隱而不隱作文600字

記得那天,我們課上學習了陶淵明的詩歌《飲酒》,然後聽到同學們議論紛紛,有同學認為陶淵明對現實生活有逃離之感,他不顧家事、國事而隱居,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可我不太認同這種看法。

“結如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無車馬之喧,無絲竹之樂之境是陶淵明修身養性之地。在那樣的環境中,他飲酒著書,過著慢悠的生活,細細享受其中淡淡的樂趣。對於他而言,隱居並不是逃避現實生活,也不是狠下來心不愛這個現實社會。為何這樣說呢?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那個腐敗時代,雖有“大濟蒼生”之志,但無法實現,因此辭了僅做81天彭澤縣令,而選擇隱居,他雖隱居,可大志仍存,所以他寫下《桃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人自樂……”這不正是安定的社會中百姓生活的圖景嗎?陶淵明雖然隱居,但他心中所惦記的仍是人民,願人人都過上安定的生活,願世道和諧寧靜。其實,陶淵明這是隱而不隱啊!

像這樣的隱而不隱的古仁人有很多呢!周朝亂局之中,作為道教思想者的老子也隱居了起來,並留下了《道德經》,為後人認識世界、追求美好生活指明瞭方向。

諸葛亮曾隱居臥龍崗中,在他出山之前,人們大多數認為諸葛亮只是徒有虛名。相反的是,這外界的世道形勢,劉、關、張來者何人,及天下大局,他都瞭然於胸,他的《隆中對》對時局的分析,可謂是為劉備擘畫的未來發展的大業巨集圖。這樣看來,諸葛亮的隱居,並非與世隔絕,他的隱居是為了等待一個心中裝有百姓的明君,待到時機為百姓安定天下。

他們這些人是用另一種方式、另一個方法關心國家,關心人民,他們從未改變“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

推而廣之,生活中凡事都不可人云亦云,不可缺了思考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