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精選15篇)作文

篇一: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精選15篇)作文

是他,揮動著羽扇借來了東風,燃起了赤壁的雄雄烈火,燃起了蜀漢的希望之燈。臥龍鳳雛的名號響徹神州。諸葛孔明,臥龍居士,為蜀漢的功業流盡了身上的每一滴血。

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這是偶然麼?這是天意麼?不,不是,他是在博,在博數萬將士的生命,在博蜀、吳的疆土,在博他的項上人頭。這一切只不過是他的一個賭局,勝了則三足鼎立,敗了則人頭落地。他巧妙地運用了曹操的過度謹慎和多疑,三日之內運用大霧騙得了曹軍十萬餘支箭,在水面上逆風用火攻,這是一場好像不可能勝利的戰役,卻因他精準地觀察了天相,利用一時的順風,火燒鐵索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鐵索連舟,佈滿曹操的雄心的鐵索連舟,就這樣在曹操眼看著勝利在望的時候,被孔明一併擊沉。

七擒孟獲,布空城,這只是普通的計策麼?不,不是,這是他對人心的透徹觀察。如果只單單擒住孟獲而不讓他心服,孟獲必然不會就此罷休,所以他七擒七縱收穫的不僅僅是南蠻的和平,而且是南蠻人從心底佩服諸葛孔明,佩服蜀漢政權。這樣的勝利來得比單單鎮壓叛亂來得牢固得多。空城計,這是他在與天設的一場賭局,押的就是他和他那幾千將士的性命。贏了,安全撤出;輸了,便只有喪命於此。

他為了報答三顧之恩,費盡心思去保住蜀漢江山,可惜後主無能,蜀漢江山已千瘡百孔。五丈原前那四十九盞燈是他的最後一搏。但是,燈滅了……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沒了,什麼都沒了,輸了,確實已經輸了。

罷了,罷了,反正也已經努力過了,天要亡諸葛孔明,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就讓這一切的一切隨時間而逝去吧,既已無力迴天那就隨它去吧,諸葛孔明閉上了雙眼……一顆流星劃過了天邊。

篇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中軍帳裡卜卦,誰輕搖羽扇指點江山?天下亂時初出,誰空城彈唱退了梟雄百萬?每讀青史,我涕零著亮的涕零,恍若看到了臥龍的天下,亂世的天下。

隆中,茅廬,三顧

臥龍始出山,這一出,驚得天下英雄盡折腰,驚得亂世風雲急湧。收二川,排八陣,取西蜀,定南蠻,他縱橫在時代的縱橫裡,淡然在天地的淡然間。他沉如大海潮生,瀚如廣漠無際,動則明察如鷹隼,靜則運籌帷幄中,當真只有亂世才生得出這般人物,也只有亂世才能養育著這般人物,像星辰般劃破日與月的邊緣,撕裂隱晦的黃昏與後夜。

白帝城,先帝託孤

伯樂終於要走了,他成就了千里馬的榮耀。可是千里馬,終究只能與伯樂共鳴啊!我在想,失去了劉備的孔明該會多麼寂寞,失去了三顧知已的臥龍會怎樣傾頹。託孤?是啊,當年桃園三兄弟一一死去,徒留孔明孤單一人,撐起蜀漢江山。值此危亡,他非同司馬一氏般謀權篡位,忠義在這個已權傾朝野的蜀相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像上古盤古一樣撐起了國家的天地,劈開混沌與阻礙。

五丈原,燈盞將昏

七七四十九盞,燭光晦暗,黑白無常與小鬼們已帶著鐵索來捶門了啊!“諸葛亮!爾等速速與我同走,何必牽念那個小皇帝!”鬼神叫囂著,賊人也叫囂著。——“將軍!將軍!”門外忽進一人,行動生風,卻巧巧的熄滅了一盞火燭——就這樣,就這樣離去了吧!傾盡了所有的崢嶸歲月,帶著不盡的夙願與金戈鐵馬張揚的呼嘯離去吧!

臥龍一死,縱是看遍這天下英雄,看盡千秋江山,也是黯然失色。千年一瞬,我附和著的讚歎過孔明的睿智,虛偽著的驚訝於八陣圖的變幻,可至今也不懂他的睿智,不解八陣圖的變幻。孔明也不需要謬讚吧?亂世沒有對錯,沒有正義與非正義,只是各為其主罷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是他一生的寫照。

篇三: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李瑋

傳說中他呼風喚,無所不能;小說中他運籌惟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他羽扇經綸,身長八尺,風度翩翩。這是書中的諸葛亮,在我的眼中,蜀國那段歷史則是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當初在茅廬中的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但隨著劉備的三顧茅廬,他與世無爭的生活也煙消雲散。“臣本布衣,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生逢亂世的他卻註定不凡,“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他隨劉備征戰四方,立下了赫赫戰功。他鑄就了歷史上不朽的傳奇,在民間留下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佳話。可敬!可佩!

諸葛孔明的一生功過是非令人慨嘆不已:隆中對策擬天下三分、火燒新野立軍師之威、赤壁之戰定三國鼎立、七擒孟獲平定南方、殫精竭慮輔佐後主……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輕信馬謖,大意失街亭……“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他一手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但他終究未能一統天下。可惜!可嘆!

諸葛孔明的一生,為報先帝知遇之恩,為成蜀漢統一霸業,他日理萬機,全力輔佐後主劉禪:六出祁山、南平孟獲、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可謂不忠。他“恐託付不效,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好像是命運的故意捉弄,可他輔佐的偏偏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當初他兵臨魏國都城之下,倘若他不聽後主的那一紙詔書,哪還用六出祁山?要知“將在外而軍命有所不受”,可他卻沒有一鼓作氣滅了魏國。結果就是雖殫精竭慮,但命喪五丈原。可悲!可嘆!

孔明啊!當初寫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師表》的是你,當初“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是你,“無功而終”的也是你!諸葛已作古,功過留與後人評說,留給我們更多的是還有思考,以史為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

篇四: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主公叮嚀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劉皇叔三顧茅廬,遂允出山相助。曾舌戰群儒、智算華容、輔佐劉備於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更取得荊州為基本。後奉命率軍入川,於定軍山智激老黃忠,斬殺夏侯淵,敗走曹操,奪取漢中。劉備伐吳失敗,受遺詔託孤,安居平五路,七縱平蠻,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於建興十二年在五丈原逝世。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氶相,安撫百姓、遵守禮

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小過錯都予以處罰。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篇五: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唐惠娜

諸葛亮是集才華和顏值一身的天才!是一個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志慮忠誠的人。他是一個具有強烈色彩的人。他有治國治軍的才能,忠君愛民、謙虛謹慎的品質。他一生輔佐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東漢末狼煙不休,繼忠誠,承責任,予希望。諸葛亮下定決心勸孫權,就有了水師所長江抗曹劉,體現了諸葛亮機智善謀。草船借箭最為經典地體現出了諸葛亮的智慧。鎮赤壁雄風赳赳,運籌帷幄,英雄拂袖,陰謀,陽謀,明仇暗鬥都化作一江濁浪東流。聰明才智誰敵手!

嘆亂世幾時了,光陰逝,千秋過,先生千古,永世流芳。

篇六: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從臥龍崗上的草廬到五丈原的軍營;從避世隱居能與劉備侃侃而談天下局勢到羽扇綸巾坐鎮帳中卻能絕勝千里之外。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也是家喻戶曉的智多星。

有人認為諸葛亮是愚忠,既然最終目標是光復漢室,何不就將那朽木一般的劉禪取而代之?既然對劉備那麼忠心耿耿,那劉備說的話為什麼不聽?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

首先,在傳統儒家思想的忠君守禮的影響下,他不能也不敢“篡位”,即使他真的這麼做了,原先的將士,百官,又有多少人會願意聽從他的調配?

其次,從諸葛亮個人來看,他不會這樣做,因為選擇追隨劉備這個決定,是不可動搖的,即使面對各種困難,他也不能拋棄自己內心的良知。因為最終,沒有什麼功業能與做一個忠臣相比。

篇七: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自受任於敗軍之際,就嘔心瀝血、夙夜憂嘆;從奉命於危難之間,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天下梟雄,誰不懼其神機妙算;古今好漢,誰不服其博大精深。此之者誰?諸葛孔明也。

青山依舊在,感卻花已盡。物是人非事未休。曾幾何時,諸葛孔明的那份為人臣子的忠誠不曾出現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內,一條盤踞已久的臥龍,頂起百姓頭頂的一片天,也許只因為當年劉備的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也許是因為他對劉備的那份君臣之情依舊,正是他,手中羽扇輕搖,看破江山紅塵。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師表見老臣心”

報先帝,忠陛下。本以為失去了伯樂的千里馬,必將悲慘後生,卻為了白帝城託孤的重任,日夜辛勞,恐付不效,我感慨於孔明的感慨,同時卻也惋惜於孔明的惋惜。

雖有蓋世英才作丞相,卻也有昏庸無能的劉禪作後主:天才的靈魂寓居陋屋下。就因為諸葛亮太過忠於陛下,所以無取而代之之意,漢室傾頹不是沒有你的責任,但誰又忍心去斥責?畢竟這一切始於你那份肝膽相照和那顆對先帝和後主的赤膽忠心。

收二川,排八陣,取西蜀,定南蠻,六出七擒,東和北拒,誰與爭鋒?諸葛在與天博,身處草廬卻能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儘管結局是不盡人意的……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還記得他火燒新野的胸有成竹,還記得他七擒孟獲的寬忍恢巨集……再怎樣博大精深,再神機妙算,時間的磨蝕終究消弭不了一代忠臣的人格魅力。

篇八: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若論英雄輩出之世,我必選三國;若論三國英才豪傑,我必選諸葛孔明;若將三國時期各路英雄豪傑比作夜空中的繁星,那麼,諸葛亮就是那最為耀眼的幾顆之一。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族人,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為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在漫漫歷史的長河裡,千餘載轉瞬即逝,關於諸葛亮,雖有諸多史料記載,但時至今日卻依舊眾說紛紜。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足見他雖為布衣之身但卻早已心繫天下蒼生。後來,他為報劉玄德“三顧茅廬”之恩,毅然放棄了安逸的田園生活,出山輔佐劉玄德,忠心耿耿,日夜操勞,使蜀國一步步壯大,實現了“三足鼎立”之勢。再後來,劉玄德白帝城託孤,他領益州牧,穩定軍心,率兵南征,興師伐魏,五月渡瀘,北伐中原。令人痛惜的是,在再次北伐途中病故五丈原。

三國往事紛紛,我感動於白帝城託孤。章武二年八月,劉備東征奪回荊州未果,次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於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可以安邦定國,終可成就大事。若嗣子劉禪可輔佐,便輔佐他;若他無才幹,你可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臣必定竭盡股肱之力,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之後,劉備讓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劉備逝世後,諸葛亮不辭辛勞,竭盡畢生所學,為蜀國立下赫赫功勞,卻從未以此為傲。雖未能實現“北定中原”,但如此赤誠肝膽,怎不教我們為之動容?

從“躬耕隴畝”到“出山助蜀”,他心存抱負;從“隆中對策”到“赤壁大戰”,他神機妙算;從“先主託孤”到“病逝五丈原”,他赤誠肝膽。我欣賞於他初出茅廬,便假借劍印,調兵遣將,火燒博望坡;我驚歎於他奇謀借箭,又巧借東風,平定荊南,妙布八陣圖;我感慨於他知己知彼,卻臨危不懼,大開城門,坐唱空城計;我動容於他不負先帝,忠心耿耿,輔佐劉禪,星落五丈原……如此赤誠,天地可鑑!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是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是他;“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是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還是他!

諸葛亮,他就像夜空中的一顆流星,雖然短暫,但是他耀眼的那一瞬,已經定格在千千萬萬人的心目中。

篇九: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諸葛孔明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傳頌,即使經歷萬載的時光,也從未被世人從歷史的記憶中抹去。深究緣由,大概是出於每個人對他的卓越的有心而發的崇敬。而這種卓越的理解,在今天看來,已是人盡皆知,顯而易見的了。

諸葛亮之卓越,在於“才”。說到諸葛亮的才能,沒有人可以不肯定。因為即使是在社會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現在,能與諸葛亮比肩的智士,也寥寥無幾。

也正是他這超人的智慧,讓劉備三次進草廬拜訪,留下三顧茅廬的千古佳話。而不論是隆中對中一針見血的政治藍圖,還是赤壁之戰中巧借東風的火燒戰船,都毫無保留地把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先攻荊益,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和諧睦鄰,思維的開闊、邏輯的嚴謹令人驚異。火燒戰船中趁蔣幹盜書之際請龐統出山,採納徐庶建議,再巧借東風,從而取得大勝。

這種“才”,是一種天生而來為基礎而又不全依靠先天賦予的可遇不可求的才能。在我看來,先天的天賦只是幼苗,倘若讓其成為參天大樹,還要在生活中養成善於思考、樂於推敲的品質。而對於這一點,諸葛亮就是最好的印證。我們無人能否認諸葛亮的天資。但試想,諸葛亮本只是個彎腰種地的農民,卻通曉歷史、地理,精通各事。除了知識積累外,善推敲也是功不可沒的。如果沒有這種品質,大概諸葛亮就不會免於終生種地的命運,更不會揚名於天下,名垂在青史。

諸葛亮之卓越,在於“勇”。俗話常說“有勇有謀”,兩者常被聯絡在一起。而諸葛亮就是這樣,可以說“才”是基礎,而“勇”是“才”變成“成”的反應條件。若沒了實施的勇氣作支柱,莫大的“才”也不能走向成功,取得成果,而“才”又有何用?所以說,沒“勇”的“才”不是真“才”,而沒“才”的“勇”便是瞎“勇”,兩者間是緊密相連的。

草船借箭中,魯肅多次來催,告誡到期不交差當斬,諸葛亮也不為所動,心中算好了就認準了,毫不動搖。這份堅定是難得的,即使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這種品質也是能促成大事的。一個人沒有坐得住的穩沉勁兒,做事總火急火了,聽風便成雨,風來便動搖,這類人必不成大事,越關鍵時越冷靜,不動搖,堅持自己主張的人,才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這,便是堅持、堅定之“勇”,亦是我眼中最大的諸葛亮的“勇”。

諸葛亮之卓越,在於“忠”。“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第一次讀出師表,便被諸葛亮的忠心所打動,腦海中泛現場景,便幾度要曾落淚。本想在亂世中苟且偷生,卻遇到了劉備的賞識和認同,從而許其以驅馳,二十年間征戰南北,出駛東西,只為了一個興復漢室的偉大夢想。對劉備之於劉禪的肺腑之言,令人感動。同時也向我們展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而這真誠則是人間最美的品德,諸葛亮一生,前為劉備進盡謀略,屢出妙計,後為劉禪苦心教誨,幫助照顧,可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枉被視為千古臣倍之中的典範了。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從三顧茅廬開始徵走天下,到五丈原病逝離去,為劉備,為漢室,出盡無數謀略,用盡全部心血。後來劉備白帝城託孤,把兒子交給了他,便精心教育培養,寬容照顧。雖生前先帝有言若劉禪無能可廢,而諸葛亮卻未敢獨霸政權。一生都在為自己興復漢室的理想作著一個全然的輔佐者,這是人生的大智慧,亦是諸葛亮最加動人的“忠”。

“諸葛孔明,臥龍也。”他既有著龍的智慧和勇氣,又皆備“臥”字的淡泊名利,甘作配角,他在中華歷史上了無聲息地書寫了一條龍的傳奇。或許臥龍兩字便是對諸葛亮一生所有卓越成功最真實、最確切的寫照吧。

篇十: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丞相:

透過歷史的漫漫煙雲,回眸你一襲白衣,循著琴音尋你,在那低陋的茅屋裡,你指間的深藍旋律,似空谷幽蘭,扣擊我的心絃。

初遇你,是多年前一卷三國。那時我觀三國,只為二人——白衣諸葛青衫奉孝,你們錯落而生,卻綻放了同一種美麗。

我一度想要讀懂你,但我忘記了,能被人輕易讀懂的又怎是真正的孔明,也許你不曾想過幾千年後有一個女孩追隨著你思想的印記,但你一揮羽扇令萬物暗淡的泰然,成為了她心底不可磨滅的慰藉。

於是,東漢末年的你,21世紀的我,在一種無形的力量作用下,心相近,心相惜,那一刻關於時間關於其它一切,也都不再是隔閡。

歸於原點,在隆中躬耕的你,淺吟《梁父吟》的你,還只是自己的孔明。直到那個男子叩響了你的柴荊,直到你在他的眼中找到了仁慈,直到你決然三拜二十七年傾隨的陋屋,便註定了,你將是蜀漢的孔明,是天下的孔明。

於是,從此放卻閒雲野鶴之身,擔起任重道遠之責。

你離開的是隆中,走向的是天下。玄德是你一生的折點。你是玄德一世的明燈。三國歸一在你的眼中,已成己任,知遇之恩在你心裡,甘奉畢生。

他人讀三國,讀的是丞相的足智多謀。我讀三國,讀的是丞相的情深義重。所謂借東風,氣公瑾,擒孟獲,擺空城。不過是後人強加於你的枷鎖,而真正的你,是隆中對時的豪邁,是輔後主時的無奈,也是撫孤堂裡的沉重承諾,沉重到讓你積勞成疾、青絲換華髮。

白色的城牆白色的雲,白色的衣襟白色的你,榻前的一字一淚,驚起一行北上的歸鴻。也許正因為有你,玄德才毫無顧慮的離開,但你也說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知道此後這句話安慰了別人,是否安慰了你?

丞相,究竟真正的你是什麼樣子?是智者,還是義士?大擺空城之際是何樣的心情,是忐忑,還是泰然?三國紛爭在你眼中又如同何物?是浮雲,還是迷霧?我想知道的不會過多,只是一個真切的孔明罷了。

三哭馬謖以謝友,七縱孟獲換貞心,我分明看到了一個重情重義的孔明。郭嘉、周瑜都是我最心愛的賢相謀士,而你卻是我心中最崇敬的聖人。因為有你,我幻想回到東漢之末,陪你看亂世紛爭,城外廝殺,陪你嘆世事蒼茫,爾我渺渺。

有一方寸土有桃花散盡的幽芳,有清骨殆盡的陳香——提起五丈原,那是一個令諸多人腸斷的地方,總會突顯些許悲涼和寂寥。但對於你,這裡是曾經征途塵起的地方,也是你最後的歸宿,連這時的落日都是血一般的壯美。

你的出山,結束的是紛亂;你的殞落,結束的是責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你用一生書寫。

我,讀得懂天下英雄誰敵手,卻讀不懂你眉間一點哀愁;

你,讀得懂公瑾的蕭蕭《長河吟》,為何卻讀不懂自己的悽悽《梁父吟》?

丞相,今夜為你點亮一盞孔明燈,你的恢弘,待後人敘寫——

篇十一: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自古天下風雲變幻,硝煙戰火四時瀰漫,自是英雄四起,豪傑併發,天下,卻是有能者而居之。

諸葛亮,你自恃才比管仲,智比樂毅,忠心不二,匡扶漢室,輔佐劉備,為其辨偽去妄,鋤奸拔佞,更是助其三分天下,自立為王,你卻孑然一身,清高自傲,一心為主,謹小慎微,成就你完美偶像,無上崇高的千古一相。

難道你,便就此知足?

你既有大才,卻為何不懂得審時度勢,你有沒有想過,若天下為你諸葛亮所掌控,歷史是否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且莫說你才學淺薄,擔不起天下之大任,試問天下梟雄,縱是萬千豪傑,峰侯各路,又有幾人能在你之上?且莫說你只是紙上談兵,無真刀真槍之能,看火燒連營,赤壁大戰,哪一場仗打得不是轟轟烈烈,酣暢淋漓?!

若論統帥之智,你不下於樂毅,論相臣之識,你更是不下管仲半分;你不缺用人的眼光,不乏度勢的氣量,你少的是那“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的自信與霸氣。

或許你誤了蜀國的錦繡前程,或許你錯過了蜀國的大好河山,可是,我卻在你字字珠璣的《出師表》中看到了你的真心。

你並非是不懂的認清事實,而是你對劉禪有著太多的期待與希冀;你並非是不知道江湖若是由你掌控會風生水起,而是你對劉備,對蜀國有著絕對的忠心與信任。

你是諸葛亮,你是那個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天之驕子,豈會與常人所苟同?你是諸葛亮,你是舌戰群儒聯合孫權打敗曹操的諸葛亮,豈會有尋常世人看穿你的心思?

誰人能懂你把一生為國、死於戰場當做你最美的歸宿,誰人能曉你把一生奮鬥,輔佐二帝當做你最好的堅守。或許在歲月漸漸失去的歷史長河中,你驗證了自己當時的淺短,我卻在你厚重的歸去中聽到了你赤誠的呼喊:我,不後悔!

歲月的飄帶劃過你逝去的衣袂,帶走你的過往,帶去你的輝煌,你卻完美的合上眼瞼,仰天長嘯,讓歲月的歷史上烙印下你的身影,讓後人知道,曾經有這樣的一個人,擁帝王之才,卻甘居丞相之位,不是由於他不識時局,不是由於他不識明君,而是因為,他飽含著對國家的忠貞,對君主的期待。因為他是諸葛亮,一世英雄,千秋翹楚,諸葛亮!

篇十二: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卒於公元234年,享年53歲。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蜀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他一生勵精圖治,賞罰分明,善計謀,通兵法,深得將士愛戴,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號忠武侯,後世稱為諸葛武侯。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著有《諸葛亮集》。

歷史上,毛宗崗父子稱之為“三絕之首”的“智絕”。的確,諸葛亮的智慧過於常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蟄居隆中時就通曉天下三分之勢,將外界形勢分析得面面俱到。後來出山之時,他就為劉備制定了據蜀聯吳抗曹的戰略;赤壁之戰,他孤身赴吳,舌戰群儒,說服東吳共同抗擊曹操;他智取荊襄,進軍益州,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他七擒孟獲,鞏固後方;他六出祁山,誓復漢室。每逢事件到了難解時,他就登上主舞臺,無論是東吳招親、大唱空城,還是他死後馬岱殺魏延,死諸葛嚇走活仲達……而且古代演義小說,尤其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甚至為他設計了“呼風喚雨”“借東風”的神技。作為軍師,他的智慧還體現在那篇忠肝義膽,讀後令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中。它成為了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

與他的“智”並駕齊驅的,還有他的“忠”。只因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他便為劉備奔走效勞一生。劉備死後,白帝城託孤,他又盡心輔佐後主,忠心耿耿,平定南亂,準備北伐。一片丹心,只為報答主公知遇之恩。為了漢室興復,竭盡智忠,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為了蜀漢江山,忠貞不渝,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實在是忠!

然而事實上,在我們談起君主雄心、將帥壯勇,甚至無名士兵的同袍同澤時,常會忽略那些隱在人後、坐於帳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他們是戰爭勝負的關鍵,輔佐君王,出謀劃策,定國安邦,他們就是軍師!

三國群雄角逐,魏有荀彧、郭嘉,吳有周瑜,蜀有諸葛亮。這是君王的爭奪,也是軍師的較量。他們是智慧的化身,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雙手操控著戰局走向,像是神話中的人物!

然而,軍師之命運卻常常令人唏噓,他們或是成了功成之前累死的戰馬,或是功成之後辭功名以求自保,否則就會成為被烹煮的獵狗。功成名就保全其身的,能有幾人?若回首,他們會發現,自己不過是用盡一生,去扮演歷史舞臺中的一個悲情角色而已!

所幸,儘管“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還是留下了那麼多故事,得到了後世的美譽。只可惜後世讚美其功績,於他而言,卻不過一曲輓歌而已。這一曲輓歌,悽婉而悲壯,教人感佩而吁嘆:

“躬耕隴畝,樂誦《樑甫吟》;隆中對策,曉知天下事;撫定川蜀,成天府之國;受囑託孤,鞠躬盡瘁矣。五丈原,秋風起,忠智二字盡,誰問老臣心?”

嗚呼,諸葛,今當擱筆,臨文涕零,不知所言!

篇十三: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李林蔚

步入成都的武侯祠,千年的香火為著一個千年前的大師,直至今日。已看不見那把羽扇,只有彪炳在史冊上的故事。縱然起身,去尋找諸葛亮的靈魂。故事由後人流傳,功過自得由後人評說。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之兵非好戰”,且先說諸葛亮的武功。後人稱他為三國第一將,但我認為他並非後人所說用剛毅勇猛打仗的將,他是帥,靠的是智慧。對於南方的蠻族,他不像曹操對待少數民族一樣,強攻硬殺,而是七擒七縱讓孟獲心服口服。“用兵之道,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在戰場上讓敵人心悅誠服往往會收到最大的效益。

“不審勢即寬平接物,後來治蜀要深思。”諸葛亮的文治,最大的特點就是嚴和順。當時蜀國內部矛盾重重,社會極為不安定。針對這種情況,諸葛亮的治理重在審勢。例如,當蜀軍進入成都時,諸葛亮根據蜀地具體情況,跟百姓約法三章,不傷不搶百姓一分一毫,受到百姓夾道歡迎。對於劉備以退為進的戰略,他選擇順應君主,且借勢而為,促使蜀漢的微弱火種發展成足以與孫曹抗衡的燎原之勢。因此蜀國給歷史留下了仁愛百姓、軍紀嚴明的千古印象。

諸葛亮的文治武功,雖然可圈可點,以舌戰群儒之力與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大勢,同時,卻也伏筆了蜀國的後繼無人。諸葛亮做事,事無鉅細,一個人承擔,即使求賢若渴的他,麾下人才濟濟,卻很難得到鍛鍊,導致後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而先主遺願最終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成為遺憾。諸葛亮自己也是難酬壯志,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化為煙塵。

諸葛亮的智慧,勇冠三軍;諸葛亮的忠情,使人動容;諸葛亮的遺憾也是後人的遺憾。武侯祠的香火還在繼續,大江可以淘盡英雄,卻淘不盡滾滾英雄情。

篇十四: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這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你羽扇綸巾,運籌帷幄,讓人望塵莫及,雖然終究避免不了蜀漢滅亡的命運,但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誠如獵獵紅旗飆飛在歷史的長空。

千里馬終究須遇到伯樂方可馳騁疆場、劉備三顧孔明於草廬之中,慧眼識英,孔明由是感激,遂出山相助劉備興復漢室,為三國曆史繪就了一席華美的蜀繡,寫成一段輝煌的歷史。

火燒赤壁燒退了曹操的囂張,為蜀國在鼎立局面之中謀得了一席之地;六出七擒定南蠻,東和北拒定曹操,定下了蜀漢基業。

伯樂逝去,託孤於孔明,孔明則一心只為酬三顧,輔佐劉禪治蜀漢。後主昏庸無能,孔明北上伐魏,“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是啊,連陸游這種愛國文豪都有如此讚歎,還有誰能與孔明比肩?在與孫權對戰之時,曾三氣周公瑾,令其魂歸離恨天,他仰天長嘯,“既生瑜,何生亮?”

魏國被司馬氏奪權,但你卻忠心如故,雖然後主無能,但三顧之情依舊時湧於心。為達先主遺願,你古稀之年仍率兵伐魏,但天既可生亮,亦可亡亮,五丈原前的四十九盞明燈,本是你生的希望,但燈既滅,亮亡矣。縱然諸葛孔明神機妙算,但卻無力迴天,只求天亡諸葛而保蜀漢。

但天要亡蜀漢,孔明回天乏術,卻仍以已死之身,嚇退了活司馬。“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你神機妙算無人敵,“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你功不可沒無人蓋。

失去伯樂的千里馬,無人欣賞終會滅,臥龍無主也終會傾頹,你就像一顆流星劃過天際,留下了韻短而味長的一筆。但“是非成敗轉頭空”,真正流傳於世的是你不滅的精神。如今“青山依舊在”你卻已與世長辭,希望死後你的靈魂仍會與“尋尋覓覓”你的先主,而不要“冷冷清清”的獨自的驅馳,隨手從你的文章中點曲輕歌,便可唱盡萬古的忠心,欲言無語淚先流中更多了一份對孔明的敬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你終生的寫照。

篇十五:千秋諸葛我評說國三

王溢韜

醉一般的東漢,夢一般的三國,沙一般的天下,神一般的諸葛。

——題記

他,總是一襲白衣,一頂紗帽,一把蒲扇。從戰火紛飛、血雨腥風的時代走來,卻未嘗沾染一滴汙血,一粒濁塵。仍是一雙明眼,窺視天機;仍是一顆丹心,鞠躬盡瘁;仍是一身素衣,淡泊名利。

他,本可完全隱居於南陽,過那平靜淡雅的陋室之生活,只守一方土地,只養二三人丁,只看明星清風與星;卻心念三顧之恩,驅馳西蜀,從此,便守萬頃疆域,養萬戶子民,眼中是刀光劍影八卦陣。從此,他,不再只是隱士,不再只是布衣,而是為人臣,為人父,為國之魂。

為人臣者,亮,盡了本分。劉備正值敗際,諸葛亮臨危受命,在蜀漢之初,萬般皆為混沌之時,諸葛亮擎起沖天的火把,燒了新野,燒退了曹軍,燒減了曹操的野心,蜀漢於混濁中發現了光明;蜀漢剛有起色,又遇曹操百萬大軍的威脅,諸葛亮出使東吳,外交與內政齊驅,文韜與武略並重,草船借船,周瑜心服口服;南方叛亂,孟獲騷動不安,蜀政權剛剛建立,諸葛亮又一次奉命於危難之間,五月強渡瀘水,冒著致病瘟氣,與身披藤甲的南方軍隊周旋,七擒孟獲,平定南亂,夯實蜀漢帝業,功不可沒。蜀漢猶如不被命運眷顧的嬰兒,命運多舛,在前進道路中,有一顆明星,諸葛亮,在無數漆黑的夜裡忘我地閃爍,指明方向。

為人父者,亮,盡了責任。一封《誡子書》寥寥數字,卻字字誅心,字字催人肺腑,字字出自真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短短數言,卻是為父者一生的探索,一生的總結。亮一生為國,奔波於國難危急之時,無暇顧及兒子諸葛瞻,但是,他的心中,對兒子仍是那一份無法比擬的愛。建興十二年,亮54歲,已至生命的最後一個年華,在臨去之際,他,卻始終難以放心8歲的瞻,以家書託情,以字敘情,字字均為臻濃的父愛。

為國之魂者,亮,盡了忠心。一紙《出師表》,洋洋數百言,句句忠心。劉禪闇弱,蜀漢剛建立不久,先帝崩殂,亮意識到,僅靠劉阿斗,蜀漢光復漢室之業杳杳無期。故硬支撐著年邁的身體,用生命的餘熱,去迸發最後的火花,北伐中原。但怎奈病逝五丈原!臨去之時,仍放心不下,命姜維制了自己的模型,當司馬懿的鐵師看到諸葛亮的模型,被嚇得魂飛魄散,潰不成軍。亮,就猶如那蜀漢之魂——亮因蜀漢而生,蜀漢因亮而存,亮在,蜀漢在;魂在,蜀漢之勢力便在。

亮,一位頗負傳奇色彩的人物,隻言片語道不盡他的功勳,千古佳話傳不盡他的美名。不過,亮的一生,經過大大小小起伏跌宕,改過初心,心懷天下,普濟眾生。為人臣,他是臣的典範;為人父,他是父的標杆;為國魂,他是國運所繫。他,永遠是那一個他,那個以天下為己任,卻素衣伴清風的——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