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碎片化生活作文1000字

碎片化,是後現代主義理論中的一條,大意是將完整的資訊分成碎片吸收。後現代主義發始於20世紀七十年代,身為21世紀的學生,我們可以說是生來便縫上一個後現代主義的資訊世界了。

論碎片化生活作文1000字

現代生活應是離不開碎片化的,微信,微博,網際網路……均為碎片化生活的典範。那麼,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碎片化生活是有益於人還是無益於人。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碎片化生活定有著些許益處。曾在報紙上讀到過一篇文章。題目曰為《在大資料背景下傳統的資料的苟活》。文中提到,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許多人已然放棄原先的搜查資料途徑,轉為直接使用大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為什麼?正是因為大資料或是說碎片化生活的效率著實比傳統生活更高,這也更能迎人們逐漸加快的社會節奏。

不過糾其而言,有效率一定代表著有效果嗎?過快的資料背後折射出的是過大的資訊量。《莊子》中有話雲:“吾生也有涯,其知也無涯,以有涯而度無涯,殆矣。”如此多的資訊量只會使人活得更累。並且,大資訊量不一定代表著大知識。作一個假設,如果你如今一天面對的網上資訊量是原先書本資訊量的四倍。你以相同的時間吸取了同原先相比兩倍的資訊量,而書中有二分之一的有用資訊量,網上卻只有四分之一。由此可見,你以較以往更高的速度吸收了一樣的資訊量,剩下的一半你只能盼望,這無疑是無效果的。

另外,碎片化生活讓我們的認知過於膚淺。可能是隨手在網頁上翻翻得到的一篇文章,便能使我們對事件有一個大概的認知,這種認知無疑是粗陋的。拿我自已舉個例子,我也曾在網上讀到過些許有關歷史文章,當時我很快對其中的人物大加指責,後讀了正史之後,才明白其中有著更多的隱情,原先言論意還是一個誤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正是碎片化文字的材料不可考證,而又常受人們待見的緣故。上下均不知曉,只曉中間部分,又怎能進行深入的悟讀呢?

盧梭在其著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中寫到:“人類這物種已老,可人類終還幼稚。”書籍在語言文字的誕生可以說是把原始人類帶入了一箇舊碎片時期。人腦的思維深度遠少於剛進化時期的,人們不再需以抽象思維思考,而只需拿具體思維遍察了。現如今,我們處於一個暫行嶄新的碎片化時代,原先的具體思維也不再太多使用了,人腦的思維便又向後邁了一步。

終究,我們無須辯別碎片化是好是壞,不同時代的人必擁有相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