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通用8篇)作文

篇一: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

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通用8篇)作文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義,這是一種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因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而真正能夠給學生以偉大啟發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些教育細節。一個好老師受同學歡迎,其實很簡單,也許就是總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真誠地賞識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於學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從大處考慮。創造力有先後之分,越是有個性的人,創造力越突出,個性是創造的前提,把個性多樣性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一種財富來加以接受和引導,我們眼中就會沒有差生,只有差異。

篇二: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

經過這次培訓,作為一線老師的我也是收穫頗豐,曹老師提到了教師應該做到兩個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現在的教學對老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對教材要解讀到位,通過課前測試、課前談話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要有很好的把握,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是有針對性的、有效的。記得剛入職時,學校都會給每一位新老師安排一位師傅,我的師傅對我說的最多的就是,一定多看教材多看教師參考用書,當時的我還不理解師傅什麼意思,直到後來的教學中學生出現各種花式錯誤,我才明白原來是我沒有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節奏,偏離了教學的主方向。

培訓中曹老師提到的一個誤區令我印象最深刻:拋開教材,另搞新意。在我們的教學中不難見到這樣的場景,往往置數學書本上的例題不顧,自己單獨創編一道或者幾道題目作為整節課的例題進行講解,殊不知這樣的操作反而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誤導,我們的編創未必有教材編寫意圖深,我們的理解也未必有編寫者到位。所以,我們一線教師可以藉助手中的教參和教材,用活課中的例題,給例題進行延伸和拓展,讓課本中的例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如果說吃透教材是教學必備的準備工作,那麼,在教學中進行專題研究,實現上掛下聯就能對我們國小階段的某些知識進行串聯,讓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瞭解得更加系統。比如國小階段四年級的商不變性質,一直到五年級分數的基本性質,到六年級的比例的基本性質,其實本質上是一致的,根據除法、分數和比例三者之間的聯絡,將三種性質溝通起來,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那麼,如何讓知識串聯起來呢?我們的教材和知識內容是螺旋上升,多種知識往往是相互聯絡的,而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知識之間的聯絡和辨析,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之前將教材進行分析解讀,也就是曹教授所說的吃透教材。由此可見,讀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多麼地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才能設計出更有利於學生理解的課堂。

篇三: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

5月11日晚上和工作室的夥伴們一起參加了人教社的雲培訓——曹培英教授談教學改進研究。曹老師剖析了當下教育熱點中的“假、空、大”問題,建議數學教師應該以教學的系統觀,著眼整體思考問題的線索進行日常的教學。曹教授整個培訓真正從一線教師教學的角度出發,指導數學教師如何改進現有教學模式,進行有效、高效的教學。

經過這次培訓,作為一線老師的我也是收穫頗豐,曹老師提到了教師應該做到兩個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現在的教學對老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對教材要解讀到位,通過前測、課前談話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要有很好的把握,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是有針對性的、有效的。記得剛入職時,學校都會給每一位新老師安排一位師傅,我的師傅對我說的最多的就是,一定多看教材多看教師參考用書,當時的我還不理解師傅什麼意思,直到後來的教學中學生出現各種花式錯誤,我才明白原來是我沒有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節奏,偏離了教學的主方向。

培訓中曹老師提到的一個誤區令我印象最深刻:拋開教材,另搞新意。在我們的教學中不難見到這樣的場景,往往置數學書本上的例題不顧,自己單獨創編一道或者幾道題目作為整節課的例題進行講解,殊不知這樣的操作反而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誤導,我們的編創未必有教材編寫意圖深,我們的理解也未必有編寫者到位。所以,我們一線教師可以藉助手中的教參和教材,用活課中的例題,給例題進行延伸和拓展,讓課本中的例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如果說吃透教材是教學必備的準備工作,那麼,在教學中進行專題研究,實現上掛下聯就能對我們國小階段的某些知識進行串聯,讓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瞭解得更加系統。比如國小階段四年級的商不變性質,一直到五年級分數的基本性質,到六年級的比例的基本性質,其實本質上是一致的,根據除法、分數和比例三者之間的聯絡,將三種性質溝通起來,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那麼,如何讓知識串聯起來呢?我們的教材和知識內容是螺旋上升,多種知識往往是相互聯絡的,而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知識之間的聯絡和辨析,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之前將教材進行分析解讀,也就是曹教授所說的吃透教材。由此可見,讀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多麼地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才能設計出更有利於學生理解的課堂。

篇四: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

教學改進是教學研究的永恆話題,是常講常新的教研話題。曹培英教授就“教學改進”這一話題,結合當今數學研究熱點“大單元”,認為教學改進不能追求熱點、人云亦云,更應當立足於教學實際,具體問題具體突破,從典型單元入手,逐一改進、各個突破,最後以點帶面、全面覆蓋。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除了對教材與學科知識的充分解讀,教學改進更離不開對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分析與教師的教學經驗。基於這樣的認識,曹教授結合具體教學案例,提出了六點教學改進的策略,讓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立足兒童,彰顯數學

2022年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要保持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體現數學的學科特徵,同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教學平均數時,原先由拍皮球比賽引入,貼近兒童但缺少統計意義,現在改為有測驗平均分引入,兒童有感覺能理解,但無法把全班學生的平均數計算出來,不利於匯出計算方法,難以感悟移多補少。又有老師嘗試調查兒童身高並給出正態分佈圖,但在實踐中很難得到標準的正態分佈圖,操作不具備普適性。

如何找到兒童與數學的平衡點呢?研究表明,要走出兩個誤區:用平均數使比賽公平、人數不等請平均數幫助。人教版教材中設計四個同學收集塑料瓶,求四人的平均數的情境,出示形象的象形統計圖也有助於學生感悟移多補少。蘇教版教材設計比較分析男女生套圈水平,引導學生用一個數(平均數)代表一組數來比較,除此之外,還能從視覺化的兩組圖中發現平均數能代表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平均數在最大、小值之間,並發現移多補少的方法,滲透離差代數和為0,修改其中一個數還能幫助學生感悟離散情況的比較。由此,兒童情境也有了統計意義,也能走向深度學習!

基於單元,著眼整體

現在各地都在研究“單元設計”,從“課時設計”到“單元設計”,前進了一大步。單元視角包括兩個內容:同一個單元的內容和同一個知識體系的內容,在單元設計時,以知識點之間的共同點為起點整合架構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建構知識網路。

在教學體積與容積時,如何辨析體積與容積的概念?在“課時主義”眼光下,一位老師精心設計了利用封住的紙箱和五個“一個套一個”的紙箱,幫助學生感悟容積變了、體積不變,對體積與容積進行辨析。“單元整體設計”眼光下,將體積和體積單位放在一起,利用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長度單位用什麼表示?面積單位用什麼表示?體積單位呢?學生能馬上類推出答案,而在學了體積計算後,用“求體積量外面,求容積量裡面”一句話就能對體積和容積進行辨析。

當然,核心素養具有一致性和發展性,在基於單元的前提下,我們更要著眼於整個內容領域,甚至中國小內容的銜接。

專題研究,上掛下聯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課標對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及內涵做出了充分梳理,在國小階段的11個主要表現中,每一個核心素養都要落實到相關單元每節課的教學。

教育部質量監控中心的命題能力指標中,問題解決能力佔了36%。在問題解決案例“小松鼠裝松果,42個裝一罐,已經裝好273罐,還剩978個沒有裝。一共能裝多少罐?”時,要充分分析量和量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方法解決,即從條件入手想和從問題入手想;當把題目中的資料改成簡單的資料時,學生馬上就能利用數感快速解決問題,便失去了對分析法和綜合法的能力考察。

也就是說,在教學問題解決時,我們除了要啟發學生通過分析量和量之間的關係以掌握數學方法外,更要關注題目中的數字,特別是簡單數字對問題解決產生的干擾,以引導學生著重考慮量和量之間的關係,而非數字變難了就不會做了。

總而言之,教學改進要自覺摒棄假大空,立足於學生與教材,結合教學經驗,堅持實事求是,用實踐檢驗理論,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讓改進發生在每節課上,落實在學生身上!

篇五: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

今晚,聆聽了曹教授的線上培訓活動,曹教授的講座如同燈塔一樣,對像我這樣的經驗不足的青年教師具有很強的啟發指導意義。

國小數學的教學改進是教學研究的永恆課題,是常講常新的教研話題。曹教授強調教學改進要立足兒童,彰顯數學,創新實踐。通過這次培訓活動,學習曹培英教授對“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的解讀,再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學活動,感到確實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改進教法,用活教材,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更好的方式呈現數學教學工作,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引導每一位學生。多學習、多聽課、多對比、快速找到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缺點、弱點,從而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取長補短,爭取獲得更多的收穫,取得更大的進步。

篇六: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

為了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讓每一位老師在教學中遵循課標精神,落實課程理念,真正把“雙減”政策下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落實到實處。2022年5月11日,我校數學教研組所有老師參加了“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的線上培訓活動。

本次培訓中曹教授通過解讀“國小數學的教學改進”——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中提出吃透教材和吃透學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工作,我們在教學時是否真正的做到了這兩點呢?曹教授通過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點無大小、線無粗細以及用點表示小數,數形結合的例子讓我們明白只有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會南轅北轍。吃透學生,我們的教學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在講座的最後,曹教授總結了教學改進的“祕訣”:既要將兩個吃透與教學經驗有機結合,又要堅持實事求是,實踐檢驗理論。鼓勵我們“在紛繁複雜的教育術語面前,在眼花繚亂的教學口號面前,我們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所以,只有我們將真實的改進發生在每節課上,落實到學生上,我們的專業水平才能夠有所提高,我們的專業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

篇七: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

五月的風,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流溢飄香。為積極落實、推進新課程標準下國小數學教學改進,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課堂效率。曹培英教授在專題講座中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啟發學生理解算理,注重教材的關聯性。教學中要經常反思自己教學策略,及時調整,轉化教學形態,提升課堂效能等教學理念。數學教師要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通過本次線上培訓活動,我從中學習到了國小數學教學改進實踐的相關策略,在教學實踐中要立足單元,著眼整體;基於兒童,章顯數學之美,教師要用活教材,轉變教學形態,提升課堂效能。

在教學改進的路上,陽光溫熱,雲朵可愛,想必教改之風吹來也是甜甜的,我將一如既往地用認真的態度,飽滿的熱情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以科學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更好地服務於課堂,服務於學生!

篇八:國小數學教學改進研究曹培英心得體會2022

曹教授在闡明課程標準中數感的定義後,先後舉了“估豆子”、“估紙”、“估人民幣”的案例,讓我們認識到一些教師對數感的認知偏差和實踐誤區,最後舉了一位老師“數千字文”的教學成功案例,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素材。曹教授還簡單介紹了幾個如何培養數感的策略,如:在數的概念教學中培養數感,在計算中培養數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數感等。“數學源於生活,又寓於生活”。數感的建立來於生活,只有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應用,才能得到昇華。同時,良好的數感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係建立起聯絡。要使學生學會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從一個複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並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感,同時也使已具備的數感得到了強化。例如,星期天帶全班學生到公園划船遊玩,公園大船每條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條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學,請學生設計一種租船方案,計算出所用錢數,比較一下哪種租船方案最佳,並說說理由。結果種種租船方案出臺,經過比較認為租7條大船,2條小船最省租金。讓學生在親身活動經歷和運用中感受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數感。使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數的意義,把握了數的相對大小、多少的關係,不僅鞏固了對書本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學生的數感也得到了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