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推薦15篇)

篇一: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推薦15篇)

王漢奇

如果你來我們老家東北。就會發現有許多的民俗,每個民俗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也包含著東北人民的情感。

東北民俗承載了東北人的熱情。

在東北,只要你到附近的公園走上兩圈。就能聽見“咚咚鏘,咚咚鏘,叮咯嚨咚嗆”的鑼鼓聲震耳欲聾。“噼噼啪啪”的打竹板聲、“嘀嘀答答”的嗩吶聲一起上陣。公園中央,不約而同地一撥兒接一撥兒秧歌開始上場。爺爺奶奶們都攜手而入,穿著花花綠綠的綢子做的秧歌服,畫著濃濃的誇張的妝容。扭秧歌時,一手拿起扇子,一手拿著手絹。左一扭右一扭,有趣極了。那整齊劃一的動作,使身後不知什麼時候聚來了眾多的大姑娘與小夥子。有的還被熱情的東北爺爺奶奶,拽入隊伍中一起隨著鑼鼓聲,熱熱鬧鬧地也跟著扭起來。扭得好看的像神仙姐姐一樣輕鬆自如,動作有形,看著非常舒服,扭得不好的像步履蹣跚的老人,惹人開心地發笑。使過路人目不暇接,雖然他們的穿著,身份都不同,但是他們的臉上卻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就是東北秧歌的魅力,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能愉悅心情,扭的人開心,觀看的人更開心。

東北民俗寄託了東北人的希望。

東北傳統年俗,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有一種叫做“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在當天,人們常常歡聚一堂,煮餃子,吃餃子。雖有些人忙忙碌碌,但總要吃一口餃子。人們在破五那天還要祭五路神,就是戶神、灶神、土神、門神、和行神。接財神時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並且人家家裡都會吃一條魚,每當我想吃魚頭或魚尾,總被姥姥制止。原來魚頭和魚尾都不能吃,因為年年有餘。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因此,每到破五時,天剛矇矇亮,我就被震耳欲聾的響聲震醒。小窗外眺望,小鞭,二踢腳,竄天猴等一一俱全。我怎麼能“坐以待斃”?我拿上鞭炮、打火機。像一隻離弦的箭一樣,竄出了家門來到空曠處,點燃了鞭炮。雖然鞭炮聲很大,震的人很不舒服,但我也樂在其中。這是年的最後一天,鞭炮卻顯得格外熱鬧,千家萬戶都歡聚一堂,感受著其樂融融的幸福。這個節日有些封建迷信,但也十分有趣,表達了東北人民想要脫離貧窮,對未來的美好希望。

東北民俗體現了東北人的智慧。

在東北農村有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就是窗戶紙糊在外面。這體現了我們東北人民的絕頂聰明。東北人怕窗戶紙糊在內,主要是因為東北冬季寒風凜凜迎窗撲來,如果把紙貼在裡面就會吹掉。這也讓外國友人為之驚歎。雖然現在早已有了玻璃,但仍有部分地區使用窗戶紙。這也肯定了東北人的智慧。它在東北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好用的。

東北民俗承載了東北人的熱情、寄託了東北人的希望、體現了東北人的智慧。

篇二: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李宗澤

我奶奶家住在東北林區,早幾年這裡都是大片的平房,雖然現在都是樓房了,但這裡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民風民俗。

以前他們住的都是火炕,它就是冬天的守護神、暖寶寶。它既能當作客廳的沙發、又能當作餐廳的椅子、還是臥室的大床。東北人都很好客,尤其到冬天農閒時,人們都愛串門。白天來人去客,大夥都盤腿圍坐在火炕上,磕著瓜子、嘮著家常,一晃小半天就過去了;吃飯時,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圍在炕桌邊,吃著小雞燉蘑菇、大鵝燉酸菜、豬肉燉粉條……晚上睡覺,就更熱鬧了,一家人擠在一鋪大炕上,就算窗外多麼寒冷,睡在熱乎乎的熱炕頭上,都不會覺得寒冷,在炕上,躺著、聊著,漸漸睡去,可如今卻告別了那溫暖的土炕。

現在雖然都住進了樓房,但他們依舊熱情,好客。誰家做了美食,就會送給左右鄰居,他們依舊熱愛串門,一起嘮家常、打牌、跳舞。

奶奶是秧歌隊的一員,每到新年來臨之際,也是她最忙的時候,大年國一早上,她就和夥伴們,去各個機關團體演出。去年我跟隨奶奶的秧歌隊,看見了他們熱情似火的表演。在冷冽的寒風中,把那熱情的敲鑼打鼓聲傳如人們的耳中,這是我第一次看見過年的扭秧歌團隊上門演出,他們穿著鮮豔的服裝,畫著誇張的濃妝,有的人踩著高蹺,但卻十分靈活,他們好似煙花一樣絢爛多彩。聽奶奶說,扭秧歌最開始是農民插秧勞作時,為了緩解疲勞而一起唱跳的娛樂專案,既是迎接春天的到來,更是在為小秧苗注入力量。隨著時間的演變扭秧歌變成了一種歌舞形式,為人們的空閒生活添資添彩,但隨著各種新型文化的注入,年輕人不再關注扭秧歌,但是它卻變成了廣場舞大媽的最愛,它融入了現代生活而不是漸漸消失。

東北的民俗中充滿熱情豪放,對人對事都是真誠,如果你想了解這塊白山黑水的土地,那麼就跟我來吧。

篇三: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豐富的東北民俗

曹桂赫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哪都要講究因地制宜,在中國東北,也造就了許多民俗。

民俗一,火炕。由於東北特殊的地理差異,導致這裡冬天異常寒冷,促使智慧的人們發明了各種禦寒器具,最為經典地就是火炕,這種磚制結構,內部燒秋收後的玉米糠,玉米杆兒等植物,通過燃燒使火炕表面溫度升高,達到禦寒作用,東北用火炕最多文字記載出現在《舊唐書。東夷傳》,當時“其俗貧寒者多,東月皆作長坑(炕),下燃溫火以取暖”,天氣嚴寒,他們就坐在炕上取暖,過著舒服的日子。在農村,這種火炕更為普遍,幾乎家家都有,到了城裡,電褥子已經取代了傳統火炕。

民俗二,二人轉。說起二人轉,有人會聯想到京劇,但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二人轉是曲藝,一人演多人,京劇是戲曲,一人演一人,二人轉採取夾敘夾議。通常我們看到的二人轉都是富有舞臺燈光效果,人物穿著十分豔麗,有的手中會有手帕,表情十分到位,唱腔式的表演吸引了老一輩人的喜好,成為了老一輩人心中不朽的經典。

民俗三,小雞燉蘑菇。是以幹蘑菇,雞肉和粉條為原料做成的菜餚,在東北十分流行,蘑菇大多用晒乾後的榛蘑,用作燉菜,與雞肉搭配後,便食物味道更加濃郁,既有大山中的菌味,又有雞肉的葷味,實為美味佳餚也,在冬季的東北十分流行,還有活血祛寒,預防風寒侵襲的作用,又美味又健康。

東北的民俗可不止這些,好玩兒的,好吃的,好看的盡在大東北,歡迎每個人的到來。

篇四: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白悅瑤

在很多人心中,東北是一個很“土”的地方,那裡人們的語言,行為,都不是十分得體。但如果真正瞭解東北之後,你就會發現其實東北的人們很樸實。

都說好吃不如餃子,但這句話應該是對應北方的,聽南方的朋友說,南方過年是吃混沌的。在東北,很多節日都吃餃子。過生日要吃,冬至要吃,小年要吃,大年三十也要吃,一吃還要吃三天……但這些也並非是所有東北人都做的。

東北的習俗在鄉村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鄉村快過年時,有的人家要殺豬,親戚鄰居都來幫忙,殺完後,這家人就會做一桌滿漢全席,請大家吃飯。臨走時還會給大家分一些豬肉。

在東北有一個詞叫趕集,多在農村,每個村都有固定的一天為集,每週一次。大街小巷都是商品,有賣飾品的,有賣衣服的,有賣食品的,還有玩具等等。這一天商品全,價格便宜,人多還熱鬧。小孩都嚷嚷長輩買糖吃,小姑娘圍著賣頭花的攤子這個好看,那個好看的。大人們就想著多買點水果,蔬菜。趕集給人們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幾分色彩。

北方的冬天也是非常有趣的。姥姥家附近有條河,冬天就結了冰。小孩,大人都喜歡在冰上滑,用東北話叫“打出溜滑”。一不注意,摔個四腳朝天,冬天穿的衣服厚,也不怎麼疼,一同玩耍的人都不會關心摔疼了沒,而是在一旁哈哈大笑,摔倒的人也不跟他們生氣。

剪窗花是姑娘們喜歡做的事,一群姑娘精心設計,經過漫長的製作,在春節那天貼在窗戶上。一走一過的人們看到就說:“你看,那是誰家啊,剪的窗花可真不錯”。

早些年,東北人都喜歡扭秧歌,小曲一放,就知道這是東北的特色。不過近幾年大多都是年紀較大的喜歡扭秧歌了。說來說去這些都是一波人,小的時候自己哼著小曲在炕上扭,大人見了一笑。等到年紀大了,就有一幫人去空曠的地方,放個小喇叭,全村人都聽得到。

在很多南方人眼裡,東北人有一股“農村”味,但我敢保證,只要你在東北待上一個月,你絕對不會這麼想了。

篇五: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大話東北

雷懿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裡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

東北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要數秧歌了。秧歌隊中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在半空中被舞動起來的綢帶,馬上把我吸引到了隊伍最近處。只見隊伍中有的男男女女都穿著紅色或桃紅色的上衣、綠褲子,上再戴上朵鮮豔的大花,別提多精神了。有踩高蹺的,有舞旱船的,還有邁著輕盈腳步扮演成神話人物的。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還有很多不知名的仙女。我最喜歡的是扮孫悟空的那位叔叔,當他路過我身邊時,還拉起我的手,讓我到隊伍中和他一起扭秧歌。我開始很害羞,但是看還有很多小朋友已經加入其中,我也就鼓起勇氣跟著鼓點一起扭了起來。隊伍的四周滿是觀眾,嗩吶聲不時地變化,不斷地傳來掌聲和喝彩聲。每個人臉上都佈滿了笑容,這樣愉快的氣氛一直持續很久。每次回憶起這次活動,我的心裡都充滿了快樂。

話說東北的美食最有名的就要數小雞燉蘑菇了。媽媽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小雞燉蘑菇,湯的上面漂著一層黃澄澄的油,一塊塊讓人垂涎欲滴的雞肉,深黃色的雞肉與淡黃色的雞湯結合成了一道人間美味!對了,還有清香四溢的蘑菇,蘑菇呈咖啡色,用小刀在頂部劃了兩個口子,這樣美味、營養就更容易進去了。

說了這麼多該嚐嚐了,我夾了一塊蘑菇剛放進嘴裡,咀嚼一下,就有很多汁流出來,那營養價值可高了,緊接著我又來了一塊肉,那滋味更香、更鮮。

雞湯把雞肉的營養、鮮味以及蘑菇的爽滑、鮮露都綜合了起來,另外還有小蔥的醇香和生薑的辣味,讓我胃口大增,喝了整整三大碗,我覺得這世界上只有小雞燉蘑菇最合我的胃口了!一鍋小雞燉蘑菇下肚,嘴裡卻還有雞肉與蘑菇的餘香。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東北文化定會廣泛在華夏傳播。

篇六: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王子睿

在我的家鄉東北民間有著許多民俗,其中一些與冬天的寒冷分不開關係。

為了抵禦這冬天的寒冷,炕變為人們不可少的一件物品。東北氣溫普遍較低,冬天裡,風颳在臉上如同刀片刮在臉上一般帶著陣陣劇痛。炕很硬,像一塊石板一樣,雖很硬,但卻充斥著溫暖,那是因為炕底部與廚房連通,做飯時,熱氣就順著底部到了炕的位置,常常是做完飯後,炕就暖和了。躺在炕上,溫暖驅散了體內的寒氣,那感覺十分美妙。在這炕上睡上一覺卻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隨著暖氣和地熱的普遍,城裡再也見不到炕。而鄉下卻也是很少見,睡在柔軟的床上,卻覺得少了炕上的那一份溫暖。

為了應對冬天裡的食物短缺,東北人儲秋菜。並且製作酸菜。冬天的寒冷令食物變得難以儲存,這時各家各戶都會醃製酸菜,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口放上一口大缸,每次走過都會聞到酸酸的味道,近年來卻很少有人特意去醃酸菜了,傳統的醃酸菜逐漸被那貨架上的酸菜所取代,雖同為酸菜卻少了一份味,那種傳統的味道。

為了在冬天溼滑的路面上更好地行駛,東北有著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爬犁。爬犁是用幾頭牲畜牽著一塊木板,木板上有著座位,坐在上面,頓覺刺激,在冰上暢快地行駛,體驗著寒風拂過臉龐的感覺,涼絲絲的,但卻並不太涼,轉瞬間就穿越了無數座小山坡,在冰上毫無打滑之意,在我眼中,這已是在冬天裡最好的載具,這已是每個東北孩子的歡樂。悄無聲息地,這爬犁也少見起來,估計是交通的快速發展最終讓爬犁失去了競爭力從而導致了他的覆滅。在冬天,走在街上,向一旁看去。總是感覺少了點什麼,可能就是那消失的爬犁吧。

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民俗逐漸地被人淡忘然後消失,所以將民俗傳下去,使屬於東北的文化永垂不朽。

篇七: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逐漸消失的東北民俗——東北十八怪

馬思宇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上下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所流傳下來的傳統與文化民俗自然也是不少的,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東北,就祖祖代代流傳著東北18怪。

東北18怪是什麼?下面我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女人叼個大煙袋;二、窗戶紙,糊在外;三、養活孩子吊起來;四、草苫土房籬笆寨;五、煙囪貼在山牆外;六、除病驅邪薩滿舞(俗稱跳大神);七、火盆上炕烤爺太;八、百褶皮鞋腳上踹;九、雙腿沒有單腿快;十、嘎啦哈姑娘愛;十一、冰上釣魚單線拽;十二、南北大炕對腦袋;十三、不吃鮮菜吃酸菜;十四、家家戶戶有醬缸;十五、上貼餅子下燉菜;十六、年節喜慶吃豆包;十七、大碗白酒輪著喝;十八、大姑娘上樹比猴快。

在這東北18怪中,由我來為大家詳細介紹兩個:第一個內容養活孩子吊起來。這是人相信有很多同學就會有疑問,為什麼養活孩子要掉起來,生下來的孩子放在搖籃裡搖或者放在嬰兒車裡,但是民俗是從老一輩那裡傳下來的,那時候沒有嬰兒車和搖籃,那怎麼辦呢?聰明的東北人民就想出了一個方法:那就是把孩子放在一個小框裡,然後用繩子把框栓到房樑上,根據鞦韆的原理仿造出一個搖籃,這樣做既給孩子一個舒適的休息空間與睡覺的居所,也防止了在父母不在家的時候有野獸把孩子吃掉,這是一舉兩得。

第二個內容是大碗白酒輪著喝,過去關東人親友聚會,招待客人或者紅白事兒,尤其在農村,飯桌上除了豐盛的美味佳餚,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輪著喝,喝光再滿,盡醉而止。東北人大碗喝酒的習慣,和過去關東的氣候和人的性格有關。尤其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凍,忙碌一天。坐在熱乎乎的炕上,喝一杯剛熱好的白酒。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了,出門做客帶著的也是一罐酒,畢竟沒有什麼能比得上兄弟坐在一起,把酒言歡,促膝長談更快樂了。直到現在,東北人也以豪放的喝酒方式,在中國各省份酒量大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更是傳出了“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抿一抿”這一網路金句。

但是現在這些民俗在慢慢的消失,為什麼呢?當今我們住在高樓大廈中“養活孩子吊起來”這一民俗還需要嗎?其實不單單是這一個民俗,整個東北的民俗,甚至全中國的民俗,都在因為時代文化的進步發展而慢慢的消失,真的是一件好事嗎?這難道會被稱之為優勝劣汰嗎?有沒有可能在100年後,50年後,這些民俗我們只能在博物館中看到了呢?

答案不從而知,但我認為民俗是承載了我們老祖宗文化與知識的結晶,我們作為他們的後人,應當將這一結晶流傳下去,而不是任憑他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只存在於書裡、博物館裡,所以請了解更多的民俗吧。

篇八: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吳佳航

一場冬雪,寒風凜冽,是冬天來了。雪是中國東北的名片,閉上眼去細細感受,好像能感受到剔透的精靈在向你訴說,訴說他的寂寞。

案臺上總放著一盆冰得透徹的水,與盆的金屬光澤一綜合,讓人更感刺骨,裡面卻安然地躺著七八個穿了黑紫色衣服的小傢伙,就快要飄起來了,外面都裹著一層薄薄滑滑亮亮的冰衣,是它想以冷禦寒?還是要儲存汁液的甜美?總有孩子心急,趁大人不注意就往放小黑傢伙的那盆邊溜,用手指的力量往裡按壓,按碎晶瑩的冰外衣,草草地扔在地上,一會兒就都化成水了,小孩兒拽著梨把,高高舉起梨子,就著急急忙忙往嘴裡送,雖說牙齒被冰的直直地痠痛,但舌尖上傳來的絲絲涼意,甜甜的味道卻足以讓人忘我了。是了,這小黑東西就是凍梨了。秋天熟透了的梨子在原有的果香上又多了幾分冰涼,孩子剛想叫哥哥姐姐一起品嚐,才想起他們早就去外地求學、工作了,不再留戀東北冷得叫人打顫,並不發達的現狀了。

凍梨和窗外飄飛的雪花招手,雪花也就替它去看看銀裝素裹的世界的另一番風景。零下三十度的室外,冰塊兒早都凍得硬邦邦的了,把冰塊上面的劃痕磨掉,就像水晶一般透亮。冰雕是東北冬天的一大景觀,再冷的天氣也有如織的遊人爭相去觀賞,那必定有過人之處。當你踏進兩旁擺滿栩栩如生的冰雕小路,真像進了東海龍王的龍宮。孩子、大人、老人都愛去看,人情的溫暖,把寒冷烘托得比江南之春還熱乎。吃凍梨的小孩兒心頭一酸,又想起以前過年,哥哥姐姐帶他一起去看冰雕冰燈的無憂無慮時光。小孩兒呆呆地望著看冰燈的熱鬧人群,看著這美麗的冬景,心想下一個吃凍梨看冰雕的冬天哥哥姐姐一定會回來的。

篇九: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邴思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裡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

每當我聽到這首通俗、活潑的民歌,我不禁發笑。細細想起來,這首歌和現實真的十分相似呢!我的老家在東北農村,現在生活在長春,是個地道的東北人。有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東北還真是個與眾不同的地方。東北人的豪邁熱情自是不必多說的,家家之間就隔一小面磚牆,平日裡站在院子裡就可以和鄰里歡笑暢談,實在讓人羨慕。從鄉村的房屋來說,紅磚大瓦房是標配,大瓦房裡可謂是別有洞天。

進入東北大瓦房,首先迎接你的是兩口超級大的大鐵鍋,黑黝黝的閃著亮光,給人以質樸親切的感覺。小時候回姥爺家,我總是很好奇為什麼這個大怪物會變戲法似的變出很多香氣逼人的美食來!後來,我終於知道了它的奧祕,原來灶臺下方有一個名曰“灶坑”的小洞,洞呈四方形,黑漆漆的,洞口周邊佈滿了層層黑乎乎的墨與灰燼,顯得很滄桑,就像一個昏昏欲睡的老人一樣。每當姥爺把柴火插入這個洞,那明晃晃的柴火就會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火光忽明忽暗地在姥爺的臉上跳躍著。此時的灶坑就像一個返老還童的小夥子一樣,渾身上下散發出使不盡的熱量來,這時大鐵鍋裡的香味就會悄悄地從鍋蓋下邊的縫隙裡跑出來,引得我直流口水。

接著往前走,進入你視野的就是東北的大炕。東北的炕著實是件藝術品,別看它四四方方結結實實的,裡面玄機可多著呢。這炕裡面是用一種叫做“坯”的搭成的炕洞,像迷宮一樣。灶坑裡產生的熱煙像蛇一樣在炕洞裡面往返穿行,最後在末尾進入煙囪中化做輕煙緩緩升起。每當黃昏來臨,村子裡裊裊炊煙飄蕩,在外面瘋跑的孩子們就知道該回家吃飯了。東北人的大炕功能非常多,用來睡覺,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床;擺上四方的小飯桌,它就化身為飯廳;它還是重要的取暖工具,就好比我們現在的地熱,躺在大炕上那種燙燙的感覺著實酥爽,讓人無限懷念。細想一下,冬日的傍晚,外面冰天雪地,屋內全家人坐在熱炕頭上,圍著一個小方桌,吃著熱氣騰騰的大鍋燉,這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呀!

東北有個習俗,那就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蒸豆包。每進入臘月家家戶戶都要在熱炕頭髮上幾大盆黃米麵,烀上紅豆餡,全家老少忙活好幾天一鍋接著一鍋蒸。蒸好的豆包一個一個的分開在高粱杆做成的大簾子上排好隊,放在倉房裡冷凍,然後存放到大缸裡。想吃的時候,拿進屋來化一化放在大鐵鍋裡餾著吃,一直能吃到過了年的三月份。外面的冰雪化了,豆包也吃的差不多了。一蒸豆包就有了年味兒,因為“粘”與“年”同音。

有句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氣候、民風、習俗養育了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

篇十: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範盈寶

我的家鄉在東北,這裡白山黑水,沃野千里,冷溼的氣候條件下,廣袤的黑土地孕育了一批批樸實的東北人。東北的發展過程中,統治者多數是少數民族的夷人,在不斷的文明衝突和交融中,迸濺出一股文化的清流——東北文化。

提到東北文化,不得不提到飲食文化,東北的粘豆包最享有盛名。粘豆包又叫“年豆包”,蒸粘豆包和蒸饅頭一樣要發麵,發麵的“發”字意喻“發財”、“發家”,蒸粘豆包的“蒸”字象徵“蒸蒸日上”,所以每到冬天家家戶戶都會蒸粘豆包。奶奶每到冬天也會蒸上幾大鍋,然後放在屋外凍著,等凍的梆梆硬的時候,就會用塑料袋裝起來,什麼時候想吃就拿出來,用鍋一熱,就著酸菜土豆條,就是一頓簡單的美食。每年冬天去奶奶家串門,我也特別愛吃粘豆包,金黃錚亮,體態圓潤,一口咬下,甜糯鬆軟的豆沙入口即化,別有一番風味,真的是好吃。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等。長這麼大就在農村一家婚禮上見過一次現場表演。瞧,那是二人轉女演員飈起了高音,觀眾們掌聲成片,只見那女演員又轉起來手中的手絹,輕輕的手絹在演員手中不停的旋轉,我都擔心手絹會飛出去。男演員也在那裡又唱又跳的,配合的天衣無縫,整個婚禮現場氣氛歡快、熱鬧非凡。

我的家鄉在東北,以前一群群樸實的人民在這裡辛勤勞作,以前的夜漫長而好冷;現在仍是一群樸實的人在奮鬥,但夜中卻是燈火通明。

篇十一: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徐赫鍶

東北有許多風俗,我印象最深的卻是東北的大秧歌和飲食。我的老家是一個小村莊,所以過年的時候依舊很保留以前的習俗。“正月裡來是新春呀,青草芽兒往上升哎呦,天憑上日月你就人憑上心唉人憑上心唉,哪哈咿呀嘿……”伴隨著歡快的歌曲,廣播前面的老爺爺,老奶奶們都開始跳起來了。他們邊唱歌邊跳舞,又扭又唱,動作一致,就像一個人跳的一樣,越跳越歡快,他們還拿著五彩的扇子,跳啊跳啊,就像一道亮麗的彩虹。每當這時,人們都聚過來觀看。有的把小板凳拿出來,坐在那裡看;有的坐在那兒嘮起了家常;有的看得很興奮,竟手舞足蹈起來;還有的在給他們打拍子。來來往往的人越來越多,小孩子們也上前湊熱鬧他們七上八下地跳起來,很有趣。人越聚越多,彷彿這不是在扭秧歌,而是在開一場盛大的舞林大會。

東北的扭秧歌讓我印象深刻,當然,飲食也很有特色。東北最出名的飲食莫過於酸菜了,每到冬天,家家都會醃酸菜,拿一個大缸把白菜放進去,等到了冬天,每家每戶都有酸菜的香味。豬肉燉白菜是每個東北人都吃過的菜品,隔一段時間就要吃一次。

我熱愛東北,更喜愛東北淳樸的民風民俗。

篇十二: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那些年東北的事兒

張子旭

往事霏微,憶來尤惜,流年的浪花拍打這遼闊的心跡,水波滌盪心河裡的小船緩緩飄來,不經意間回到那個鎏金般的歲月。

土炕,1957年,小張在一個偏遠的鄉村出生,陪伴小張的是未滿4歲的親兄弟,與同鄉的接生婆,和他的母親還有那土炕,這土炕陪伴了小張的童年歲月,小張家庭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中有這三畝地,那是小張家庭收入的唯一來源,可以看出小張的家庭並不富裕,但是,他們卻十分快樂,小張在未滿月的時候就是在土炕上度過的,那土炕上的蘆葦十分堅硬碰到小張稚嫩的面板有時候會被擦破皮,時間長了,小張的母親感覺苦了孩子,於是在土炕上鋪了一層較厚的被,那棉被直到小張4歲時才被收起來,但是早已經變得雜七八糟,棉絮掛在個個地方,蘆葦上,被裡,甚至枕頭上,小張4歲之後一直很快樂,和兩個哥哥在一起玩耍,他們喜歡在土炕上跑來跑去,那時候土炕是他們的樂園,這份快樂維持的小張8歲,家中決定送到鎮裡的國小讀書,小張每天都是父親用老毛驢的車接送,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小張坐在冰冷的木板上,蜷縮著身子,一動不動,那時候土炕是小張的精神支柱,小張唸書到高中,隨著家中的長輩與兩個哥哥和身邊的弟弟妹妹,一起去農田裡營生,一天的疲倦在土炕中吸收,那時候土炕是小張休息的地方。

殺豬燴菜,每年過年小張家中都會殺掉一頭豬,辛辛苦苦養了一年就是為了這一天可以吃點好的,請來殺豬匠,安照規矩兩斤豬下水和半斤豬肝是必備的,殺豬匠每次都會對小張的父親說:爺們兒,今兒你家殺豬這鄉里相鄰的能不能來蹭口啊?按照規矩,殺豬一定要請客所以這屬於很正常的事,小張父親就會說:哈哈,放心吧爺們兒,今兒我家殺豬你去幫忙吆喝吆喝這大過年兒的,咱也敞亮把。隨著笑聲的伴隨與來的鄰居們的圍觀,豬頭落地的時候,要放鞭炮,為了祭天還要先把豬肉給村裡的最老的送去,這一系列繁瑣的習俗過後,才可以忙活,女人們則在廚房中忙的熱火朝天,男人們坐在土炕上吸著捲菸侃侃而談,談論的大多都是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誰家的誰半夜路過墓地看見什麼了,誰家的年輕漂亮姑娘讓誰家小子娶走了,誰家的兒媳婦打婆婆。還有就是談論關於一些人的事兒,這些人被說的面紅耳赤就尷尬的離開了,但是要是在飯桌上在談論關於生這些人的事兒就不好了,比如兩個人喝多了,吵的熱火朝天,就要有人拉架,但是如果對方臉皮薄就會轉頭離開,所以這是飯局一大忌,而小張小時候是對聽到殺豬充滿喜悅,長大後離開家鄉對殺豬充滿懷念,現在對殺豬充滿感慨。

二人轉,在小張很小的時候總是有些戲團來馬路上搭建戲臺,然後又蹦又跳,這些戲臺可能是生產隊花錢請的或者誰家有錢的老爺子過生日請來給老爺子看的,當時,一聽說:今天下午有戲臺子來。就會立刻放下手裡的所有活,馬上去家中找到小板凳,生怕去晚搶不到好位置,有些人不信,走到後才發現連站腳的地都沒有,臺上一個個濃妝豔抹,手裡拿把花扇子,逗的臺下的人哈哈大笑,這時候要是有個不懂事的孩子站出來喊:真沒意思,還不如回家玩那家的大人臉面就會掛不住,找個藉口把孩子領會家中,進行毒打,所以一般小孩子都不會去主動看,而小張小時候對於唱戲感到枯燥,長大後感到興奮,現在是感到對那段歲痕跡的回味卻無力。

是啊,現在都一切早以物是人非,改朝換代,土炕變成了席夢思,殺豬燴菜被披薩漢堡替代,二人轉被流行歌曲擠壓的無立足之地,小張變成老張。老張當了爺爺,滿頭蒼銀的白髮,粗糙的手,老邁的身體,但是那顆被歲月深深烙印的心,始終未變…

篇十三: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蘊藏在陶缸裡的寶藏

孟祥欽

東北由於氣候偏冷,因此四季分明,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是東北人世代遵循的自然規律。秋收過後,一顆顆大白菜靜靜地躺在地窖,不久後,它們將醞釀成東北的寶藏——酸菜。

當東北的第一場雪灑下時,姥姥姥爺準備好大水缸、大罐子,將地窖內的大白菜取出,去根,剝葉,用清水洗滌,用沸水輕輕一燙放到容器裡,連同淘米水一併倒入,用保鮮膜緊緊包裹住口部,剩下的工序就交給了時間。

一個個寶藏蘊藏、沉澱在罐中,二十天左右後,終於到了揭開寶藏面紗的時刻,掀開保鮮膜,撲面而來的就是一股濃厚的酸味,幾顆酸菜若隱若現地飄在白灰色的液體中,看著不是很有食慾,但“玉不琢還不成器”,只需要簡單加工,酸菜就可以釋放它內涵。

東北人口味重,喜鹹。酸菜取出,對著陽光觀察,酸菜看起來晶瑩剔透,切成條狀,與粉條同炒,一道經典東北農家小菜“薺菜粉”出鍋,酸香結合,令人食慾大振;也可以與罐裝好的豬肉血腸同燉,年夜飯的大菜“酸菜白肉燉血腸”,血腸糯,酸菜又酸又脆又香,聞者無不食慾大振。

在風雪凜冽的寒冬,酸菜便是大自然、時間贈給北方的寶藏。此外,東北的大集、剪紙、民俗傳說等,大東北埋在歷史深處的寶藏。

篇十四: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趕大集

張柏煊

前兩天去購置年貨,比往年早了許多,雖然如今情況不同往日,可是人卻沒少多少。

東北人並不著急辦年貨,24,25開始購置便來得及,因為在小年以後,大大小小的年貨集市才支起了招牌。小孩也是盼望買年貨的,因為年貨中夾雜不少好吃的,我從櫃子裡急忙拿出五六個袋,隨便一團塞進兜裡,就和母親出了門。往集市的路上大大小小都是賣春聯的攤子,詞也清一色是“年年好”“節節高”之類的,都是掛過千家門口的詞,早就不新鮮了,所以,找個好詞不容易。我在攤子前眯縫個眼看著,想從這些“年年好”裡找出新穎的對聯。可是突然想起來這家對面是家糖瓜店,那些紅底黑字突然變得索然無味,白花花的糖瓜是閃著金光。偷摸摸的溜過去,掏出一角錢,買了一個小一點的,再偷摸摸的回去,趁母親不注意時囫圇的將糖瓜塞進嘴裡,用力的咀嚼著,自然沒嚐到多少滋味,還粘著牙。當我把糖吞到肚子裡去時,母親也選好了春聯,問我如何,我卻因為牙被粘住唔唔的說不出話來,母親一看我嘴角邊的糖衣,自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水果區要是想多買點自己喜歡吃的就有些困難了,不過我也有方法,像是我想吃哈密瓜,就說整年笑哈哈,想吃藍莓,就說沒有事,之類的話,可是每到了來年母親都說去年沒事了,今年不買了之類的話,不幾年我肚子裡就榨不出多少墨水了,可是水果店剛進的那一批甘蔗我還沒吃夠,馬上轉著眼珠子想著有哪些詞了。眼看著母親就要付賬,再不說就來不及了,便一拍大腿,說到:“媽,過年買甘蔗苦盡甘來,對,苦盡甘來。”這樣,甘蔗就吃到嘴裡了,雖然我知道這不是穩妥之計,但是能吃到嘴裡才是真。

一年又一年的年貨在集市裡週轉開來,便成了出了名的東北民俗,趕大集。

篇十五:關於東北民俗的作文

一剪紙,一世界

徐奕維

每當我看見剪紙藝術家在一張紙上飛快地揮舞著剪刀創作栩栩如生的作品時,我不進讚歎不已。但是,藝術家們得心應手的剪紙技術,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工序繁雜,技術難度大的事情。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每當新年時,媽媽和姥姥都會和我一起剪紙花。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花,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讚。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鳥蟲魚獸,花草樹木,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壽”、“喜”等貼在門上,窗戶上來表示慶賀。

還記得我剪的第一個剪紙,當時我選了一張生肖羊剪紙圖,心裡想:這小小的一張紅色紙,三下兩下就剪好了。媽媽說應該先從裡面剪起,順著時針方向剪。於是我拿起剪刀,信心十足地剪了起來。我剪,咦?剪刀怎麼不聽我的話了,有的剪彎了,有的剪斷了。一不小心,哎喲,都戳到手了。我先把中間的月牙形剪好,再剪外面的扇形、馬蹄形……原來剪紙沒有我想得那麼簡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一隻紅紅火火、栩栩如生的小羊躍然紙上。新年的夜晚,我看著自己的傑作,瞬間感覺新年就有了年味。

一把剪刀,一張紙,就能創造出如此豐富、精美的藝術品,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剪紙。剪紙不但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還體現了他們的心靈手巧,真使人歎為觀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