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晉北之遊雲岡石窟作文800字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始建於北魏時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合為稱“四大石窟”,是我仰慕已久的一個地方。這次跟著導遊團,我有幸來到雲岡石窟,親眼瞻仰了這個中華文化的瑰寶。

遇見晉北之遊雲岡石窟作文800字

早上八點,我們乘車從雲岡鎮出發,經過半個小時左右,來到了景區外。雖是一大早,但景區外早已人頭攢動,排起長龍,等待開門。一進門,首先是曇曜廣場。廣場中央,立著一尊雕塑——一位瘦骨嶙峋的僧人。他,便是曇曜。據說,他在平城時,被北魏皇帝所禮重。在皇帝的支援下,他在武周山上開鑿了五個大石窟,成為雲岡石窟雕刻史的開端。可以說,沒有曇曜,就不會有云岡石窯,這也就解釋了後人為他立像的原因。

向前走去,是長達393米的禮佛大道。大道兩側屹立著13對“騎象四神柱”,每一頭象都是六牙白象,技藝精湛,十分壯觀。再向前經過禮佛浮雕牆,就是靈巖寺。靈巖寺坐落在一座湖心島上,從空中俯看就像一隻浮在水中的巨龜。整座寺廟為三進院,除正門外還有千佛殿和大雄寶殿,塑像的細節刻畫十分準確到位,令人歎服。

繼續向前,雲岡石窟最負盛名的石窟群便展現在了眼前。據導遊介紹,雲岡石窟分為早、中、晚期三個時期。早期便是曇曜五窟,位於第16-20窟,中期是由北魏皇室開鑿的,晚期則是在北魏遷都洛陽後,大同的一些富豪開鑿的,技術相對粗糙。我們參觀的便是早中期的20窟。這些洞窟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窟、第十二窟、第十八窟和第二十窟。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窯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中中央的釋迦牟尼坐像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盤起的雙腿上可以站100餘人,令人咋舌,不禁感嘆古人的高超技藝。第十二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音樂窟,它前室的門拱、明窗、壁面、頂端雕刻了層層疊疊、充滿生機的樂伎和舞伎,手中拿著各式各樣的西域、中原的樂器,且各不相同,雕刻細膩,色彩多樣,看起來富麗堂皇,既可以看出魏晉時期民族交融的廣泛,也是研究中國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十八窟雕刻的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只見他一人按住前胸做出捫心自問的動作,身披千佛袈裟,十分巨集偉。因為這位皇帝曾下令滅佛,使眾多僧侶遭到迫害,所以曇曜在修建時很有深意地為他設計了這個動作。這件千佛袈裟上的每一尊小佛,都是他曾迫害過的。整座雕像的技藝與其他都差別不大,但就這件千佛袈裟十分令人震撼。第二十窟中的露天大佛堪稱是雲岡乃至大同的象徵。這尊座像高13。7米,儲存相當完整,面容安詳,目視遠方,是雲岡石窟的代表作之一,許多遊客紛紛與他留影紀念,而他也微笑著接受每個人的邀請,見證所有人的雲岡之旅。

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在周恩來總理的陪同下參觀了雲岡石窟。當時,周總理在看到那些斷頭羅漢、斷臂菩薩時,心中十分惋惜,將當時制定的十年修復計劃改為三年,可見對這些石窟的重視。同時這也代表著雲岡石窟已成為大同、山西乃至中國的代表之一,這其中的文化底蘊,不僅是中國文化遺產,更是世界文化遺產,需要我們繼續傳承、保護,使其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星,永遠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