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四時氣作文

【本章要點】
一、論述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指出針刺治療時,要根據時令氣候的不同,選擇適當的穴位,掌握進針的深淺和手法。
二、列舉了溫瘧、風水、飧洩、轉筋、水腫、著痺、癘風等病的針刺治療方法。
三、對六腑病的病理變化與針刺治療方法,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十九篇 四時氣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①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面板;秋取經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膚脹,為五十痏②。取面板之血者,盡取之。飧洩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轉筋於陽,治其陽;轉筋於陰,治其陰。皆焠刺③之。徒先取環谷④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筩⑤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著痺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裡。骨為幹。腸中不便,取三裡,盛瀉之,虛補之。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⑥,巨虛上廉、三裡。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繫。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薰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裡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裡。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註釋】
①間:與甚相對,輕的意思。
②痏:一般指傷疤,這裡指腧穴。
③焠刺:指用火針治療。
④環谷:穴位名,但現在無從考證具體位置。
⑤筩:指中空的針。
⑥肓之原:氣海穴的別名。
⑦三焦:據《靈樞·本輸》應該為膀胱。

【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四時氣候的變化,各有不同,而百病的產生,又與氣候有一定的關係,怎樣來決定鍼灸治療的方法呢?岐伯回答說:四時邪氣,侵襲人體而使人發病,但各有一定的部位。灸刺的原則,也應當根據不同的發病季節來確定有關的穴位。所以在春天針刺,就取用絡脈分肉的間隙,病重的深刺,病輕的淺刺;在夏天針刺,就取用陽經、孫絡,或取分肉之間,以及透過面板淺刺;在秋天針刺,就取用各經的輸穴,如病邪在六腑的,可以取用合穴;在冬天針刺,就取用各經的井穴和滎穴,應深刺而且留針時間較長。
患溫瘧而不出汗的,可以取五十九個治療熱病的主要腧穴。患風水病,面板浮腫的,可以取五十個治療水病的主要腧穴。如果面板有血絡,就應針刺放血。患飧洩症,應補三陰交穴,同時上刺陰陵泉,都應長時間留針,待針下有熱感才可止針。
患轉筋在外側部位的,取三陽經的腧穴;患轉筋在內側部位的,取三陰經的腧穴,都是用火針刺入。
患水腫而不兼風邪的,首先用鈹針刺臍下三寸的部位,然後再用中空如筒的針刺入針處,以吸出腹中的水。反覆這樣做,把水放盡。水去之後,則肌肉堅實。若排水時排洩緩慢,就會使病人煩躁滿悶;若排洩得較快,則病人覺得舒適安靜。用此法可隔天刺一次,直至水盡為止,併兼服利水的藥物。一般在剛進行鍼刺時服藥。服藥時不可吃東西,吃東西時不可服藥,開始禁食傷脾助溼的食物一百三十五天。
患各種痺症經久不愈的,是有寒溼久留在內,應用火針刺足三裡;如腹中感覺不適,就取足三裡穴針治。邪氣盛的就用下洩法,正氣虛的就用補溢法。患麻風病的,應經常用針刺其腫脹部位,然後再用銳利的針刺患處,並用手按壓出毒氣惡血,直到腫消為止。患者宜經常吃些適宜的食物,忌吃任何不利於調理的食物。
腹中時常鳴響,氣上逆而衝向胸部,喘促,身體不能久立,說明邪在大腸,應用針刺氣海、巨虛上廉、足三裡。小腹部牽引睪丸作痛,連及腰脊上衝心而痛,表明邪在小腸而為小腸疝病,小腸下連睪系,向後附屬於脊椎,與肝肺相通,聯絡心繫。因此邪氣盛時,就會使厥氣上逆,衝犯腸胃,干擾肝臟,散佈於肓膜,結聚於臍。所以治小腸病時應當取臍下的氣海穴,以散邪氣。針刺手太陰經以補肺經之虛;取足厥陰經,以洩肝經之實;取下巨虛穴以去小腸的病邪,並且按邪氣所過的經脈取穴調治。
病人時常嘔吐,且嘔吐物有苦味,常嘆息,心裡恐懼不安,如人將捕捉他一般,這是邪氣在膽,胃氣上逆所致。膽汁外洩,就會口感苦味,胃氣上逆,就會嘔出苦水來,所以叫嘔膽。治療時應取足三裡穴以降胃氣之逆,刺足少陽經的血絡。以抑制膽氣之逆,然後根據病的虛實用補虛洩實的方法,調虛實去其邪。
飲食入咽後,如停滯不下,就會感覺胸膈閉塞不通,這是邪氣在胃脘所致。如邪氣在上脘,就針刺上脘穴,使滯氣下行;若邪氣在下脘,就針刺下脘穴,用溫而使其散行的方法,以散寒滯。小腹部腫痛,小便不通,這是邪在膀胱,下焦阻塞不通所致,應當取用足太陽經的大絡委陽穴。如發現足太陽經的絡脈與足厥陰經的孫絡有淤血結聚,且腫勢又向上延及胃脘,就應該取足三裡穴刺治。
針刺時,應注意觀察病人的氣色和眼神,從而推知正氣的散失或恢復。觀察病人目色的變化,可推知病邪的存在或消失。診病時,醫生要形神專注,察看病人的神態舉止,診其氣口脈和人迎脈。如果脈象堅硬並且洪大而滑,說明邪氣正盛,是病症日漸加重的跡象;如果脈象軟而和緩,表明正氣正在恢復,是病勢將退的徵兆。如病在各經而且脈堅實有力,說明病再過三天左右就會痊癒,氣口脈屬手太陰肺脈,為五臟之主,故以候手足各脈之陰;人迎脈屬足陽明胃脈,胃為六腑之源,故以候手足各脈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