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進行曲》聽後感1500字作文

《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扎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中的第三樂章。第一樂章是“文雅的行板”,第二樂章是“小步舞曲”,第三樂章就是《土耳其進行曲》。1777年,莫扎特進行第二次旅行演出時,與音樂家韋伯(浪漫主義音樂家)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加深了對社會的瞭解,使他的創作思想更加成熟,並在器樂創作中顯露出成熟的創作風格,這點特點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和鋼琴協奏曲的創作中。A大調鋼琴奏鳴曲是莫扎特1778年寫於巴黎的作品(當時他才22歲)。莫扎特共寫了十九首鋼琴奏鳴曲,這些奏鳴曲都顯示出明朗樂觀的樂思,完美勻稱的結構和嚴謹如歌的旋律等創作特徵。《A大調鋼琴奏鳴曲》是其中的第十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土耳其進行曲》聽後感1500字

當時的歐洲,剛剛經歷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至1750年)的華麗,精緻,炫耀,追求對比強烈而略帶誇張。巴洛克藝術儘管有呆板的禮儀,有形式上的驕矜和誇張,但它畢竟是一個陽剛的時期。緊隨其後的時期,即洛可可藝術。洛可可藝術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扎特、海頓,文學家蒲伯、愛迪生、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鬆、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藉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閒的環境,有利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一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個悠閒的、實際上是懶惰的社會快樂。當時一些歐洲作曲家對異國風味的音樂發生了興趣,而莫扎特在他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裡,也寫了一段異國風味的曲調作為第三樂章。他在這段曲子前面,標有“土耳其風”幾個字,《土耳其進行曲》因此而得名。這首樂曲的土耳其風格並不濃郁,和真正的土耳其音樂的節奏、音調相差甚遠。這首樂曲的曲調流暢動聽,技巧也不難,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歡而經常被拿出來單獨演奏,反而比《A大調鋼琴奏鳴曲》更有名氣。

《土耳其進行曲》表達的是一種歡快,清新,而又典雅,優美的情緒,是個體快樂與貴族優雅感的結合,是一種優雅的快樂。演奏這首曲目,雖然技巧不難,但是情緒的把握卻相當不易。彈得太快,太重,太放,就會顯得歡快過頭,歡快到放肆,優雅感就會被弱化掉。彈得太緊,太收,又會顯得謹慎有餘而歡樂不足。所以在彈奏的力度,速度,收放度上都必須達到一個平衡。歡快是什麼?歡聲笑語,輕舞飛揚。表現在鋼琴彈奏上,是跳躍的節奏,是短促宛轉的力度和速度。而優雅呢?貴族的社交活動是限制於禮儀框架內的,比如鞠躬時女士要彎膝提裙角,舞蹈時手放哪腳放在哪步伐多大都有規矩,說話時不能大聲等等。表現在鋼琴的彈奏上,就是速度不能太快,力度不能太大,節奏不能慌亂,就好比有一個框架限制著彈奏者的雙手一樣。要彈奏出優雅的感覺,手的各種動作都必須在這個優雅的框架之內。而同時要想表現出歡快,就得在這個框架中尋求儘量最快的速度,合適的力度和節奏。所以練習這個曲目最好是先找到優雅的感覺再去摸索歡樂的情緒,也就是先勾勒出優雅的框架,然後在這個框架裡面渲染出歡快的情緒。下邊的這個視訊是王羽佳彈奏的《土耳其進行曲》。通篇彈奏下來給我的感覺是彈奏技巧爐火純青,無懈可擊,可是速度太快,力度太大,完全感覺不到那種優雅。而歡快也因為過快的節奏,迅速跳躍的手指,和過重的手指力度,而變了味,讓人感覺到聒噪,浮躁和狂躁。若是18世紀歐洲貴族們伴隨著這個彈奏去跳舞,那真的是前仰後翻,混亂不堪,儀態盡失。很多的鋼琴演奏者太刻意於指法與技巧,總以炫耀自己能彈得最快,手指最靈敏迅捷為榮耀。如果這就是鋼琴彈奏的最完美境界的話,那一個機器人在彈奏程式的控制下,豈不是能彈奏出最完美的效果?顯然不是的,鋼琴彈奏的最完美境界是要彈奏出靈魂和感情。演奏技巧始終只是一個載體,一個形式,而內涵則是演奏者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來的感情,如果這種感情能夠恰當地表現出原作的初衷,並且深刻地感染聽眾,那麼這個演奏者的演繹就是完美的。這裡說的各種方式,應該包括了對手指力度的把握,節奏速度的掌控,坐姿的調整,甚至可以加入一些個人的小細節動作,使得彈奏者跟原曲目融為一體。否則,就只是一個沒有靈魂和感情的空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