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第五冊一單元作文:“道”亦有“道”800字

第一個“道”是道德,第二個“道”是道理,這樣一來,文題便清晰了許多。

人教版高中第五冊一單元作文:“道”亦有“道”800字

自古法律用來維護社會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義上保證社會的秩序,而對道德的理解和評鑑又總能左右一個社會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義道德的是行為,可見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行為既是由於社會的規範,又同時可以改變社會面貌。孔子的兩個學生正是一種對社會道德的行為定義,而孔子的指教正在於告誡大眾:一種道德的詮釋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對社會的影響。

我想孔子的具體說法讀者都能理解,而這種說法的內在緣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這樣一個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謂“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開……

我便以中國作為背景。隨著十年***動盪與改革開放的驟變,中國人對於道德的思維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變中,同時也不斷有因道德影響而產生的爭論發生在媒體中,而其中絕大多數的道德事故都是針對個人的,很多民眾總願想當然地認為某個處於輿論一時焦點的物件該作出什麼行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種規範準則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應提倡而非強制。其實即使烏托邦式的道德傳揚都要比就事論事地道德說教要聰明得多,前者是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而後者則是影響了社會心理,心若變,生活則會有所動盪。

道德的道理,在於非原則性的指導,在於社會的嘗試和步進,是一種有機的調劑。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後,很多諸如“某明星身價很高卻捐款甚微”的說法在日常交流中產生。而這樣的指責往往能達到孔子指責的第二個學生的行為效果。即是你可以讚頌捐款多的人,但不應把捐款數量作為道德標準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義指數。這種道德規範便是無道理的,有缺憾的,社會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愛心的人,而不是一個人捐得更多。這其間便存在著道義的選擇,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於看清了道德的本質,不是標榜個人,而是引導群體,所以道德的鋪設方向,是一個社會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