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沉默的作文:《沉默的大多數》讀書筆記1500字

眾所周知王小波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他自認為是小說家,這是他在寫作末年開始寫的所有雜文總編,編者是他的妻子李銀河,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而是從內容上的連貫性出發而組織的,客觀背景大致如此。至今我仍然認為,大多數小說作家並不會寫很多雜文其實是一種害羞自卑心理,相比較而言,我倒認為王小波在這方面確實是有鬥士的精神。

關於沉默的作文:《沉默的大多數》讀書筆記1500字

我們都知道雜文的精髓在於批判,而“膽子”似乎是很關鍵的一環。本書的開篇《沉默的大多數》,給我們講述了他的動機,但看起來更像一杯壯膽的烈酒。他說自己因為“幼年的經歷、家教和天性謹慎,是我變得沉默的起因”,這在我看來是一個對我們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隱喻。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的中國似乎任然沒有實現真正的“自由”,這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我們現在經歷的時代很浮躁,越來越缺少沉得住氣的智慧與理智,利益和金錢的誘惑也已早早得開始腐化學生的靈魂。我們外強中乾,以為華麗個性的衣飾可以裹住脆弱的內心,於是穿著奇裝異服,表情冷漠。內心又常常空洞膚淺,在虛無的網路中尋找虛無的知己,在現實的社會中面對封閉的自我。不得不承認,我也屬於那沉默的大多數,對於生活中很多事都抱著不敢說、不能說、不必說的心態。正如王小波所說的,這似乎是中國人的通病。王小波在此文中寫到“在我周圍,像我這種性格的人特多——在公眾場合什麼都不說,到了私下裡則妙語連珠,換言之,對信得過的人什麼都說,對信不過的人什麼都不說。”在時隔十多年的今天,這一切似乎顛倒了,在通訊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人們的距離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來人們似乎更加擅長表現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衝擊下,中國人似乎已經拋棄了沉默是金的觀念,但是在我看來卻不是這樣,現在的人們似乎更擅長在陌生人面前表現自,卻不能向最親近的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對著電腦像不曾見面的陌生人傾訴,卻和親近的人無言相對。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相信虛擬世界中人們的隻言片語,卻無視身邊的人的真切關懷。有人說21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是計算機,它使人類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但是與此同時,他把人性的優缺點無限的放大了,在當今社會,人類似乎可以更自由的發表言論,於是,我們抱著獵奇的心態在網路上搜索各種自認為新奇的事情,然後,對著不相識甚至沒見過的人大加評論,這樣的“真相”似乎來得太快,卻顯得那樣的不真實。

在中國做知識分子,有一種傳統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傳下來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個循規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樣,做出了樂趣,再去管別人。但當我們還小的時候,從國小到中學,班上都是這樣的好同學,揹著手聽講,當上了小班長,再去管別人。現在也是這樣,先是好好地求學,當了知名理論家或批評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當然,這是做人的訣竅。做個知識分子,似乎稍嫌不夠;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還該乾點別的。由這樣的模式,自然會產生一種學堂式的氣氛,先是求學,受教,攢到了一定程度,就來教別人。如此一種學堂開辦數千年來,總是同一些知識在其中迴圈,並未產生一種面向未來,超越人類的文化。

看完之後,最大的感慨還是自己的成長,從一個叛逆偏激的孩子到如今還算客觀平衡的成年人。而最欣慰的還是自己一直保持著思考的習慣。對王小波本人的一些思考結論我雖然不再贊同,但對他敢於質疑善於批判的態度是絕對尊敬的,這是一個群體精神進步的源泉。一個群體需要鬥士,需要鬥士一樣的戰鬥精神,但同時,必須健康的引導這種精神推動力是車輪前進,而不要讓這種精神把整個車都給砸爛,就需要還有一個將軍,一個理智客觀的領導者。至於將軍是誰,怎麼做,恐怕就不是鬥士所能知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