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奉獻的作文:自我與奉獻900字

現代社會無不充斥著“自我”二字,它被引申為有個性,自私甚至以自我為中心的叛逆行為。社會主流意識講求超越別人,一切以利己為目的,而對於“無私奉獻”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不以為然。然而二者本質上並不衝突,都是值得被人所提倡與學習的。
  “自我”即肯定自我價值,注重個人追求。“狷老太”楊絳,獨居中關村的一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她說過:“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無疑,她是注重自我意識的,她的“自我”不是自私而是注重個人追求。在精神世界中,她恪守自我的原則,追求學術的提高,而在現實世界中,她同樣肯定自我,為社會盡心盡力,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所以,“自我”即有個性,有原則,但並不是以自己為中心。
  “奉獻”並不意味著放棄自我,一味迎合,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之一的魯迅,面對當時中國社會的麻木不仁,他毅然棄醫從文,用激揚的文字呼喚起國人冷漠的內心,是強烈的愛國之情促使他為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促使他寫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自我價值觀,“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樣的魯迅,以天下為己任,為人民無私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難道他就放棄自我一味迎合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世上本沒有,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由此可見,他依舊對自我充分肯定,充滿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並甘願成為那個時代的開路先鋒。
  “自我”與“奉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古人認為,“刑罰不加於士大夫”,在尊嚴極為重要的文人看來,受刑是奇恥大辱,更何況是宮刑。司馬遷也曾有過猶豫,有過彷徨,但寫成一部詳實的史書是他畢生所願。他看似犧牲自我,含垢忍辱在世人異樣的眼光中苟且偷生,但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鉅著問世後,他的內心也得以寬慰。他出於無私的奉獻,委曲求全只為帶給世人一部詳實的史書,但《史記》的誕生也讓他名垂千古,血洗了宮刑的恥辱,亦使他實現自我的價值。
  其實,古往今來“自我”與“奉獻”都是相輔相成的,楊絳在追求自我的同時也為社會奉獻了自己;魯迅在無私奉獻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葉聖陶、葉企孫,辛特勒本人,無不都是集“自我”與“奉獻”為一體,成就自我的同時更加奉獻於他人。
  “自我”與“奉獻”互為一體,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打破世俗的侷限,讓自我與奉獻的和諧之風遠揚。

關於奉獻的作文:自我與奉獻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