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變化趨勢

10年來的大學入學測驗作文,是一份很有價值的研究材料,其中有明顯的發展變化,也有一以貫之、相對穩定的東西。

分析:10年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變化趨勢

10年來,除了1994年、1999年和今年,其餘7年的作文都是考兩個題,通常為“一小一大”:“小”是考某項具體表達能力的“小作文”,“大”是考綜合水平的“大作文”。下面重點談談10年來的“大作文”題目。“大作文是考查重點,從“大作文”入手即不難看出發展變化的主要趨勢。

1.對“大作文”、對綜合能力的日益重視。“大作文”篇幅較長,適於考生比較全面地展現綜合能力。10年中,除1992年外,其餘9年都體現了對“大作文”的重視。特別是去年和今年,取消“一小一大”模式,只考“一大”,這就意味著它的分值比重提高了十個百分點。這個由考兩題到只考一題的變化,減輕了考生負擔,使學生思考的問題相對集中,構思和表達的時間比較充分,創造性的發揮得到一定的保證。

2.降低審題難度,減少對考生的限制。1998年以來連續3年,都不再是給“材料”作文,而是給“指導語”的作文,這是十分有益的探索。給’材料”的作文方式,使用了十多年,相對於簡單的命題作文(10年來僅1994年的《嘗試》屬於這種方式),它減少了猜題押題的可能性,有利於防止“宿構”。但連續多年的給材料作文也反映出不少弊端,因為這類作文以對材料的準確理解為前提,審題難度往往較大。比如1995年寓言詩的理解,1996年兩幅漫畫含義和標題中那個“更”字的理解,都造成不少考生的困難。而“指導語”,則是對一個相當寬泛的寫作範圍的直白說明,沒有什麼難度。從1998年採用這種方式以來,審題失誤的考生大為減少。此外,文體的限制也逐漸鬆動。1997年以前對文體要求較嚴,1998年則“文體不限”,只要不是詩歌、戲劇、小說即可,1999年更進了一步,只要不是詩歌即可。到今年,連不寫詩歌的限制也取消了。文體限制的減少,有利於考生髮揮自己的優勢,有利於個性差異的發展,這對恪守文體知識的作文教學套路是一個有力衝擊。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十年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大學入學測驗作文命題也在進步,給予考生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大。

還有一個僅從題目中不容易看到的變化,那就是評分方法的變化。今年作文不同於往年的另一特點,是開始按“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雙重標準閱卷評分。在保證基礎要求的前提下,兼用“發展等級”評分,這對於學生充分展示才華,發揮創造性,是巨大的鼓勵。

10年來的大學入學測驗作文,變化中也有不變。

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這是不變的。從前面所列的作文題目中不難看出,命題者總是力圖聯絡實際,對考生的思想修養提出某種要求。也就是說,考生要能夠把作文寫好,平時必須加強思想修養,樹立健全人格,培養高尚情操,關心社會發展,善於分辨復雜事物,對各種新鮮事物保持濃厚興趣。比如1999年的考題,倡導有科學依據的聯想和想象,倡導對最新科技發展和對未來的關注;又如今年的考題,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辯證地認識現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作文的考查,在全部語文試卷中的比重將相對穩定,這大約也將是不變的。去年和今年,“大作文”的賦分值增加到佔40%,這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導向是積極的。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這種局面大約不會改變。如果比重降低,會對學生綜合性表達能力的培養產生消極影響。但如果比重過大,也不恰當。我們不能不看到,封建科舉時代一篇文章定終身的餘毒,在我國影響相當深遠。忽視資訊時代準確獲取新鮮資訊的需要,把語文教學僅僅理解為教會學生寫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這種對語文教學任務的片面理解,是不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而且,在較短時期內,恐怕還很難找到控制作文評分誤差的有效辦法。鑑於這些因素的存在,“大作文”的賦分值穩定在40%左右,是會保持一段時間的。

10年來大學入學測驗作文中值得研究的東西還很多。但以上這些,對高中作文教學的改革特別有意義。因為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減少過多的限制,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為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提供廣闊天地,這些也正是高中作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