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習慣束縛自身作文

“賣油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人們往往驚歎於主人公的專注精確,將倒油這件小事做到登堂入室,但也應該想到,擁有如此這般的專注,為什麼不去做一件更有意義的事呢?“惟熟爾”是否又限制了人的全面發展呢?

別讓習慣束縛自身作文

誰曾想到,一位投身小酒館彈鋼琴的年輕人,後來成為美國一名出色的爵士歌王。正是在客人與老闆的逼迫下,他衝破了自己的舒適區,以一位優秀的歌王之名留世。

習慣對於自身的發展,不可以不說是有害的。讓習慣指導自己的人生,我們便會安於現狀,目光受制,磨滅才能。習慣著去成長,對於成長未必是好事。

打破習慣,有利於我們高歌猛進,更上一樓。

我國古代經濟盛極一時的南北兩宋,留給後人的卻更多是一副“贏得倉皇北顧”亦或是“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的積弱形象。原因在哪呢?很大一部分源於統治者安於現狀,自陷於習慣之中。收復失地的心一直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遞減的,可見居安南方的習慣對人志向的磨滅是多麼可怕。

跳出習慣,有助於我們博採眾長,開闊眼力。

俗話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也有“一山更比一山高”之說。在我們適應習慣的區域,我們也許有一席之地,或者“還算比較好的”。然而,從班級到學校,至市,於省,我們的地位瞬間變得微小了。又比到如蘇浙般經濟發達的強省,到如北上廣人才輩出的地區,對於一些人來說,我們真就是如塵埃了。有的人也許在年級習慣“同輩無敵”,但要是真就習慣下去,自也變為井底之蛙了。擺脫習慣,與自己舒適區說再見,不也可以讓我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嗎?

超越習慣,有益於我們發現才能,發揮才能。

元末農民義軍三巨頭,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人的命運便折射出了這一點。習慣以殺人上位,以厚黑鞏權的陳友諒當上皇帝后,也是不明白那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用自己習慣的暴力治國,最後自然眾叛親離,慘死亂軍之中。深存小農經濟心理的張士誠心無遠志,習慣於偏居江南,當個大財主混過一生。既然自己放棄了統一的大勢,大勢自然滅他國家,殺他全族。超越小農成為大地主的朱元璋,自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可見,能跳出習慣深關個人實力的增長,事業的成功。

身為理應是最活躍上進的青年學生,我們不要日益平和的堆積,甚至是沉積。自應當戰勝自身,勇於超越,追求卓越。從量變到質變,如那歌王一般,開通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