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通用10篇)作文

篇一: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通用10篇)作文

鄭可欣

父母是偉大的,無私的!他們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教我們生活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他們把愛無私的獻給了我們,又毫不吝嗇的向我們傳授生活的經驗。

傅雷夫婦給予了他們孩子最好的教育,那洋洋萬語,字字湧動深情。在信中,傅雷有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國家和黨的建設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困惑的解答和關心。這些讓兒子的人生少走了很多分岔路口,少走了許多錯路。這種高質量的教育也讓父親自己得到了回報,他和兒子在精神上產生的共鳴,使他感到心滿意足。

我們正處於青春期,正是躁動不安的年紀。很少有人安安靜靜的穩下心來和父母談談志向,談談理想,甚至連平時的嘮家常也已經成為一種奢求。“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趁父母還年輕,趁父母還健在,讓我們靜下心來多陪陪他們吧!

篇二: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吳源源

一封封家書,一份份無盡的思念。家書有限,但那顆赤子之心卻永遠與家,與國,與世界的脈膊相連——

我慢慢走進傅雷那深沉的世界。

整本書可以看作是傅家在13年給孩子寄出的書信的“合訂本”。也許你只會認為,這本書就是來講述親人間的思念。我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但才看第一封信,我就愣了。“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這不是一封家信嗎?怎麼像個“懺悔錄“呢!後來我隨著後面的深入閱讀以及資料查詢,才發現,傅雷曾因孩子的缺點和頑皮而動手,在那時,傅雷還並不懂得如何去做一個真正父親。正如同現在許多家長直到孩子長大了,才明白自己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每一位家長都有這一份愧對。我的母親看到這也有些感慨。她長嘆,第一個把這種感覺說出,不是傅雷,還能是誰呢?

第二個令我深有感悟之事,就是傅雷在書信中留下的那個孤獨的背影,傅雷在五八年被打成:“右”派,六一年又摘下,可國內形勢依然嚴峻,就我而言,讀完傅雷家書,也有許多難以理解之處,何況昔日呢?傅雷的思想和精神是崇高的,高到當時的人難以理解。寂寞他如同托爾斯秦泰一樣“痛苦地清醒”。只得養花種草,去排解苦悶,最主要的來源,還是與兒子通訊。傅雷曾還懇求兒子多寫信來,希望能給孤獨生活以光彩。傅雷的苦難,是在社會與他人的不解產生的。但他在如此煎熬情況下依然保留著赤子之心,創造

屬於自己的世界,再想如今許多少年,總不能悟靜之理;日復一

日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時若他們能一讀傅雷家書,必會為傅雷的赤

子之心所感有動,從而有所發現。

也許傅雷他自己就是一本書,方恨悟性不足,不得看透,也希望能在未來也會有更多收穫!

篇三: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任婷婷

“異國他鄉的你,帶走的是父母一顆牽掛的心”“心繫兒子的你們,寄出的是萬言的關心與精神”。這是傅聰與傅雷夫婦的真實寫照。185封信,185篇好文章。185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185種孩子對父母的理解。

傅雷給兒子的信,以教導的口吻居多,以清晰明瞭的方式,展現了一個嚴謹、滿腹經綸的父親形象,他對兒子暗藏著的關心與呵護,令我感動不已。

而作為一個溫厚善良、端莊淑良的母親,她對兒子的愛以及對後來兒媳和孫子的關心,也是在信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傅雷教給兒子的是一些事業、知識方面的教導;梅馥教給兒子的是一些繁瑣的家務事。這一內一外的結合,實在是家庭教育中的典範。

很幸運能夠讀到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苦心,讓我更加理解了父母!

篇四: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李婧茜

讀起那封厚重的家書,字裡行間洋溢著親情的熱血,一位慈父流露出濃濃的父愛。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傅雷家書》中傅雷對此有深厚的見解。其中傅雷在1954年至1966年間記錄了與兒子傅聰的通訊。正如樓適夷所評價這本書,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的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讀完這本書,我的心被這與眾不同的家教所震撼。

在這本書中,傅雷對兒子和人品極為重視,心中的傅雷首先強調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以親身經歷來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禮儀要得體,遇見困境不氣餒,得到成功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有人說:“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葦草”,那麼《傅雷家書》則是豐盈我們思想與生活的精神養料。《傅雷家書》不僅是父子之間的愛,也是人生哲理的傳承。

篇五: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馬心月

豐厚的家訓智慧

最近閱讀了《傅雷家書》一書,其中蘊涵的“豐厚的家訓智慧”令我印象深刻。傅雷教給兒子傅聰的不僅有音樂上的藝術追求智慧,也有與人相處的為人處世智慧。

一是藝術追求的智慧。有情感追求方面的智慧。“以音樂而論,我覺得你的協奏曲非常含蓄,絕無羅賓斯丹那種感傷情調,你的情感都是內在的。”讓傅聰仔細體會每首協奏曲中的情感,並絕不含糊地將它們在琴曲上表達出來。有技巧追求方面的智慧。“第一樂章的技巧不盡完整,結尾部分似乎很明顯的有些毛病。第二樂章細膩之極,touch是delicate之極,最後一張非常brilliant。”在強調外在追求的同時,傅雷也提醒兒子注重內在追求。讓他不要心急,慢慢發現毛病,慢慢改正。藝術追求的智慧來源於傅雷自己。他對藝術是有熾熱的愛與不懈的追求的,他同樣希望傅聰可以在藝術上有所作為,所以傅雷才肯讓兒子出國學習音樂。藝術追求的智慧體現在選擇。在兒子的大學時期,他自己選擇了出國留學,傅雷心裡的不捨不會少於任何一個人,但他明白國外會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於是,他選擇了支援。不知怎的,我竟會覺得傅雷與孟母有些相似。孟母為了小孟子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他不辭辛勞三次搬家。或許他們身上的共同點吧正是選擇的智慧。

二是與人相處的智慧。與妻子相處。在傅聰與彌拉結婚之後,他告訴傅聰,要對彌拉進行培養:“不是說把她培養成一個什麼專門人才,而是帶上帶她走上嚴肅、正直、坦白、愛美、愛善、愛真理的路。”還告訴他夫妻之間要和諧相處。與老師相處。在傅聰想去波蘭學習,但不知如何跟傑老師開口時,他說必須要真誠,先表達感謝,再真誠地坦白,並在最後表明,還要回去繼續向他學習,相信他一定會原諒的。與外人相處。傅雷說要懂得分寸,會拒絕,不能什麼事情都答應別人,不然他們會覺得是理所應當。與人相處的智慧來源於傅雷自己對人的尊重。他對孩子只給建議,不給決定。這樣的尊重和開明讓我想起了鋼琴演奏家指揮家鄭明勳的父母。鄭明勳的父母永遠尊重孩子們的決定,雖然培養時都是從鋼琴開始,但如果孩子們對別的樂器更加感興趣,他們也絕不會反對,而是尊重、支援。最終,鄭家三姐弟都十分優秀,登上了國際的音樂舞臺。

《傅雷家書》從傅聰自身講到傅聰對音樂、對藝術再講到傅聰對家人、對世界,程度逐漸加深,範圍不斷擴大,智慧也不斷延伸。豐厚的家訓智慧全面而有內涵,使人受益匪淺。

篇六: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金姿彤

家書?我在想,家書也可以整理成冊,那必定是十分有意義的了。

最開始是作者寫的一些文字,記錄了一些關於傅雷育子的事情。傅雷對孩子要求真的很嚴格。或許過於嚴格,也會讓孩子有壓力,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教育方法不是沒有益處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一定會有許多人不具備的自律與一些好習慣。兒時或許會覺得壓抑與拘束,但長大後還會是要感謝的。

接著是傅聰的信。傅聰先生身在國外,內心深愛著國家,但也認為那時候的國家需要改變。出來見過世面就知道外面有多少是值得學習借鑑的,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想發展想進步必須走出、引進、交流、合作。傅聰先生也提到了,擁有華夏的魂,連帶著對東方文化也有了親近感。確實如此,外國的文化有時並不能引起我們的靈魂產生共鳴。當然,藝術無國界,只是終歸不如本土文化更能打動我們的心。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語言,不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言中,不同的人聽,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如同外國人無法懂得中國人的有些玩笑,中國人也無法理解外國人的一些幽默點。無論國外多麼發達抑或是美好,內心總是嚮往著自己的國家的。這是大概就是人落葉歸根的情結吧。

接下來開始本書的正文了,是傅雷先生的家書。傅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以至於讓孩子和母親都頗受折磨。但是儘管如此,傅雷並不是不愛孩子,反而從心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深情與對孩子深似海的愛。這份愛十分普通,是天底下的父母共同擁有的。信中有許多瑣瑣碎碎的叮囑,也有不少替孩子排解憂愁、解開心結的話語,對孩子的教誨與關心很日常化的。大到人生與藝術,小到衣食住行,並不多麼特殊。天底下的父母孩子不都是這樣麼?千千萬萬父母的都是這樣的。或許有不善言辭卻行動上不“薄情”的,也有言語上行動上都十分“不薄情”的,或許不如傅雷夫婦有如此高的文化,寄予給孩子們的希望與愛是相似的,希望孩子成功,望子成龍,卻又擔心關懷著孩子。

傅雷夫婦嚴格歸嚴格,卻是真的對孩子有益。我個人還是偏向這樣的教育方式的,而非過於“散養”。後者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或許童年時確實開開心心的,煩惱壓力都相對更少,但是未來可供選擇的道路,也就是“自由”,必定不如前者的。這個自由不是隨心隨性,而是建立在擁有了獨立的能力的基礎上,經濟獨立,人格獨立,可以去選擇未來更多樣化、自由、不狹隘的路,做想做的事情。我的家庭並不是很嚴厲,所以我還是希望父母對我的管教能嚴厲些。

在成長中,孩子與父母之間免不了矛盾。但感情總歸是不會變的,雙方終會明白對方的心思與苦衷。作為孩子,更是要體諒父母,知道父母沒有對我們沒有益處的行為。

篇七: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詹紫燕

《傅雷家書》是由傅雷及夫人,從1954年

到966年,寫給傅聰和傅敏的家書改編成的,《傅雷家書》是充滿父愛的教子篇。傅雷教子,兼有言傳與身教。傅聰、傅敏兄弟在童年時是一對“小頑童”傅雷脾氣暴躁,也曾因孩子調皮而動手。但在數年之後的家信中,他卻向

傅聰流露出自己的心跡:“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起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為鹹少了我一部分罪過。可是結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我要怎樣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多麼動人的內心剖白。傅雷雖然家教嚴格,但他的教育方式也在時間流逝中調整,父子關係愈發和諧,他們在對藝術的切磋中成了知心朋友!傅雷的興奮溢於言表:“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

有什麼事情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我從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赤子之心”是《傅雷家書》貫穿的精神,同時也是傅雷做人的出發點與立足點,受到他產厲卻不失仁慈的父愛正如傅雷先生所說:“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

莫過於欣賞藝術。”細細品讀《傅雪家書》記將文學,藝術修養融入到生活當中去,會使我們受用一生。

篇八: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張逸翔

嚴峻的社會環境

2020年寒假的第一天,我翻開了《傅雷家書》的第一頁。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列小小的卻彷彿蘊含無窮能量的十二個字:“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當時我就怔住了……這本書中彷彿蘊藏著熊熊燃燒的“烈火”;彷彿又暗藏著一個寂靜的“冰冷世界”……呆愣稍許,便翻開第二頁,開始閱讀。讀完整本書後,我想我一開始忽略了:這十二個字是傅雷先生傾注心血,用百十封家書搭建的一座燈塔,為傅聰指引光明。

讀完這本書,我學到了有關環境、智慧、人物形象、藝術等很多方面的東西。其中,我最有感悟的是當時作者如何應對身處的社會環境。我認為,社會環境嚴峻只是問題的表面,應當學習傅雷先生剖析問題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會舉例解決問題。傅聰先生在波蘭留學期間,曾決定到蘇聯去學習。傅雷先生認為這樣“對中波建交可能會帶來影響。”於是,他列舉了諸多問題、例項,細細地分析。客觀地告訴傅聰先生其中的利與弊,並將這些問題分別“放”在了“甲盤”和“乙盤”。的確,舉一些問題問問自己來反觀待解決的問題可以化衝動為冷靜,化主觀為客觀。這種方法我稱之為“天平舉例法”。《歇洛克·福爾摩斯》中提到的推理方法中的歸納法正是如此,由多個具體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原則。

學會結合周圍現象分析問題。在當時,出現了許多“教條主義、官僚主義”。貪汙腐敗的領導作風、生搬硬套的刻板行為,無不在侵蝕著知識分子及廣大群眾的內心。文化和思想彷彿要被套上教條的枷鎖。“我認為主要有下列幾個原因,一是階級鬥爭太劇烈了……”傅雷先生結合當時正在進行的階級鬥爭一針見血地分析出“造成官僚、主觀、教條的重要因素”,瓦解了自己心中的嚴峻情況。“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應當多關注周圍的現象,細細分析問題的本質。這種方法我稱之為“結合分析法”。《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經常和弟弟孫少平探討報紙中的各種現象以及“聲音”,最後抓住了機會,成為了“冒尖戶”。

學會傾聽他人見解解決問題。“他的馬克思主義是到了化境的,隨手拈來,都成妙諦。”這是傅雷先生對毛主席講話的評價。當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不開展,藝術和學術遲遲無法得到交融,“雙百方針”還處於理論階段。這對傅雷先生從事的文化翻譯工作都可能帶來一定的打擊,知識分子之間的文化交流遇到瓶頸。傅雷先生參加中共中央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這使我明白:有的時候,多傾聽他人的言談。這種方法我稱之為“默默傾聽法”。正如《世說新語》中的“清談”,互相汲取知識的養分;《毛毛》中的主人公小女孩總是靜靜傾聽著他人的想法一樣。

《傅雷家書》告訴我:無論何時,不要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忠於內心,忠於事實,傾聽他人見解,終將撥開迷,看見“光明”。

篇九: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周佳怡

一個人無論在學校、公司,乃至社會都離不開人際交往這四個字。然而,我們真的懂得如何交往嗎?

傅雷曾在信中告誡過他的兒子:“圍巾必須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不穿大衣時,也要除去圍巾”,“對客氣的人,或是師長,或是老年人,說話時手要垂直,人要直立。”……這一點點無不都是我們日常交往中不曾注意到的細節。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同樣,細節也決定了你的人際關係。注意到了舉動、態度、禮貌及儀態,便能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從而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就更勝別人一籌。

“總而言之,你要學習的不僅僅是音樂,還要在舉動、態度、禮貌各方面吸收別人的長處。”交朋友不僅僅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更是為了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閃光點。“見賢思齊”,便也是這個道理。只有當你在與人的交往中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才是有意義的人際交往。

“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傅雷在信中這麼寫到。所以,傅雷夫婦才會如此關心傅聰的人際交往,在乎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讓他可以更好的立身處世,也讓我們讀者學到了更多為人處世之道。

《傅雷家書》是一部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同時讓讀者受益匪淺。

篇十:傅雷家書給父親寫一封信

王芊雅

捧著剛剛拿到的這本書,心裡甚是歡喜。在這本書還沒到的時候,我就期待這本書會給我帶來怎樣的感受,令我感悟到什麼。

《傅雷家書》主要是傅雷與兒子傅聰之間的書信集。書信,這種交談的方式不同於其他的父親與自己兒子談話的方式。這種方式更像是與朋友談話,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用拘束。所以,這些書信讓我們讀起來親切又溫暖。

一開啟這本書,我就覺得傅雷他對教育有一種獨特的見解:第一,他把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堅持真理、擁護正義、愛憎分明、守公德、守紀律、誠實不欺、質樸無華、勤勞耐苦為原則。第二,把藝術教育只當做全面教育的一部分。第三,既以音樂教育而論,也絕不能僅僅培養音樂一門。以上幾點,都充分體現了他對教育的觀念。

在這些書信集中,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愛”這個字。無論在哪一封家信中,無法掩飾的就是父親愛兒子這件事情。他會因為知道自己做錯了事而向孩子道歉,他也會因為孩子出國而傷心難過。

在1954年1月30日的這封家信當中就充分體現了他對孩子的關心,沒有一天是不想著孩子的。

同時,傅雷也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為人處世。他經常會教給兒子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比如:飯桌上切忌伸懶腰;出門勿忘戴太陽鏡;又揩拭眼鏡最好用清水洗過,用臉布上吸乾水跡,再用舊的乾淨手帕擦揩乾。

他的兒子也教會了他許多。在傅雷與他兒子相處的過程中,他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由此可見,他們父子都從各自的身上學到了一些優秀的品質。

《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