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三議論文:道不遠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的理由1500字作文

現如今或認為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這種說法固然正確,但需弄得事情的本質。我認為孝敬父母分為以下三個理由。

國三議論文:道不遠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的理由1500字

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這是選自《孝經》開宗明義第一中的一句。孔子把其放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我們要孝敬父母,因為我們的身軀、肢體、毛髮及面板無不從父母那裡得到。

孫思邈,著名的醫學家,所著《千金方》經載了八百多種藥物與三千多個方子,後稱“藥王”。

幼時孫思邈父母有病,父親得了“雀目症”,母親得了“大脖子病”,他立志把父母醫好。十二歲時在中醫張七伯家學徒三年後離家四十里遠的銅官那裡學習一年,兩位師父無一會治父母的病,但他沒有放棄尋找名醫。後得知陳元醫生會治,便立馬驅車從家鄉秦嶺趕往四百餘里外的長白山,終於學成,治好父母親的病。後孫思邈已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中說道:“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這就是孫思邈“親有疾則療之”的孝。之後孫思邈把對父母的孝,轉化成對大眾的博愛,並運用到其醫術中,這也就是他在《大醫精誠》說道一樣:“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責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父母親養育我們,父母的身體不好,我們就應竭盡全力地盡孝,不辭勞苦。但如今的一些中國小生,父母要求幫忙倒杯水,捶捶背也覺得煩。更有甚者頂撞父母曰:“我憑什麼幫你做”。若是其讀過《孝經》,便知道這是違背孝道,嚴厲禁止的行為。質言之,我們是父母身上的一塊肉,身體流著父親的血。孝敬父母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二、孝不分貴賤,孝沒有條件。

無論是天子到庶民,無一不維持著“孝”,幾千年來,不能改變。以及孝沒有條件都體現了孝所具有的一致性。

二十四孝子中的王祥,晉朝人,早年喪母,父親過繼。據記載是:“繼母朱氏不慈,父親數譖之,這樣說來,王祥不僅沒有母愛,連父愛也給其繼母說沒了,但有一天,其繼母想吃鯉魚,時值冬天,天寒地凍,河面上結了一層厚冰,於是王祥解開衣服,用胸膛爬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體溫化開冰面。記載是:“冰忽自解,雙鯉躍出”,王祥便“持歸供母”了。

別人可能認為這是假的,但我們要深究的不是故事的真假,而是其本身蘊含的道德、寓意及精神。這故事便說明了一個道理:孝是無條件的。並不是以“你對我好”或“你為我做什麼”這樣的條件去做事,但如今的一些中國小生是動不動便有這樣的想法,更有甚者,當父母沒有按時給留學的他寄去學費時,拿刀捅向母親。這樣的畜牲和敗類確實是應該讀一讀《孝經》。質言之,我們說真正的孝是無條件的,即有條件的,物質的孝是虛假的、偽惡的。

還有一個是孝不分貴賤。《孝經》在人章第六即說:“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可如今中國小生,以“我是學生,很忙”或“我是學生,任務是好好學習,將來給父母好房子,好車子便是孝了。”云云藉口,託辭父母的要求。但無論你是學習或工作,學生乃至主席,也都要從小事盡孝,光是物質的孝不是孝。

三、感應。

那鬼神顯靈。說白透了,便是不孝遭天遣。別人說這是封建迷信思想,但歷史上因不孝而暴死、猝死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孝經》亦說,“天地明,神明彰矣”。雖如此,但我認為應還是一、二點站得住腳了。

當然我們是該盡孝亦應該隨機應變,如第一點,若是曹操當年真是因為自己違反軍規而自刎的話,會使更多百姓陷於苦難之中,於是他便以發代首,亦算是懲罰了。還有比如說《孝經》諫諍章提到“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和弟子規中的“親有過,諫使更”一樣說明了我們盲目順從長輩也是不孝的表現。

孝,是一個幾千年來人們熱衷於討論的話題。到如今孝的性質定義發生的徹頭徹尾的變化,只單純的認為買一輛好車一幢好房給父母便是孝。但實質的孝並非如此,孝要做到“居則改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改其憂,哀則改其哀,祭則改其嚴。”若是他們知道孝如此之“煩瑣”的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盡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