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浦江簡介作文

  生平簡介

劉浦江簡介

劉浦江,重慶市墊江人,出生在上海。1979年,他通過大學入學測驗進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專業,是恢復大學入學測驗後墊江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

1983年7月,本科畢業的劉浦江被分配到中共中央黨校,在文史教研部擔任助教,後來提升為講師。劉浦江在《懷念恩師鄧廣銘先生》一文中寫到,“大學畢業後,我在一所說是機關又不是機關、說是學校又不像學校的學校任教,遊離於學術界之外”,後來想要回到學術界,就在1987年10月去鄧廣銘家裡找他,希望能幫忙介紹他去中華書局工作。那時,鄧廣銘剛剛創辦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聽過劉浦江的介紹之後,就決定把他調到中古史中心來。劉浦江回憶稱,當時北大的人事部門曾就此提出異議,認為調劉浦江這種人進來不合適,鄧廣銘則說不可以資格取人。據說鄧廣銘為此還去找了北大分管人事的副校長。劉浦江只有學士學歷,鄧廣銘將他調入北大的時候,他也沒有什麼學術建樹。鄧廣銘和劉浦江的談話也只有兩個小時。鄧廣銘認為他是當時青年學者中對宋遼金史料最為熟悉的人,決定讓他調回北大。1988年4月,劉浦江順利回到北京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至2010年,他還擔任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副主任。2015年1月6日23點57分,因病逝世。

宋史學家鄧廣銘的女兒鄧小南教授回憶,鄧廣銘最初交給劉浦江的任務是讓他讀《大金國志》並解決此書的真偽問題。劉浦江由此開始了遼金史的研究。後來,鄧廣銘把《三朝北盟會編》的校勘工作也交給了劉浦江。鄧小南評價稱,劉浦江在遼金史領域有一定的開拓之功;劉浦江做遼金史,不僅使用遼金史的文獻,還兼顧宋人的記載,把遼、宋、金當作通體研究,此外他還充分利用考古材料、女真文和契丹文的文獻。劉浦江在2000年之前主要關注金史,2000年後才轉向遼史。劉浦江不願只限於斷代史的研究,還希望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做一個整體的梳理,他自2012年起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歷史學視野中的正統論:以華夷觀念為中心”。後來,他還發表了一些“四庫學”的文章。

劉浦江不僅學問做得好,還是北大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真教授。他曾為北大本科生開設中國古代史、中國史學史、宋遼金史專題課程,為研究生開設《四庫全書總目》研讀、《三朝北盟會編》研讀等課程,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當年他的學生何蘊琪曾專門撰文回憶:“劉先生講課由兩部分構成:一段時間是無微不至的對史實的進入——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某事,非常具體,另一段時間則是他作為一個史學家的觀察和評論,物件就無所不包了,對人對事、對國家民族、對時代,而這些都是從史實中生髮出來的。所以他的課是時空穿梭的。為了跟上他的思,你必須手疾眼快,還須頭腦敏捷,所以一堂課下來特別精神,彷彿做了一次智力體操。”

劉浦江作為歷史系教授,還曾經長年為北大中文系本科一年級學生開設中國古代史課程。他的學生陳恆舒回憶說:“他很注意對我們古代文化基本素養的訓練,比如干支紀年甚至紀月、紀日,比如讀寫繁體字等。現在想想,確實獲益匪淺。如果一個老師僅僅能傳授知識,那便算不得好老師,充其量算個平庸之輩,因為這是所有老師都可以做到的。而劉先生身上卻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人格魅力,所以很多大一新生將他奉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作為遼金史研究領域卓有成就的學者,劉浦江的英年早逝讓人不勝惋惜。他的朋友著名宋史學者王瑞來說:“在學術取向上的類似性,使我對浦江的去世格外悲痛。我常跟學生講兩句話,一是先做雜家,後做專家;二是做斷代史,須擁有通史的視野。這也是我心嚮往之和身體力行的方向。看浦江的學術業績,可以說上述兩點都做到了。他是博而反約的雜家,又是氣象巨集闊的專家。以浦江這樣的知識結構與見識學養,如果假以天年,那可真的是不可限量,會在沒有大師的時代創造奇蹟。”

鄧小南評價劉浦江是“真學者,好老師”,“心地純粹,有思想,有風骨”,“面對學術議題的敏銳犀利,面對煩劇工作的盡責擔當,面對挑戰坎坷的達觀執著,乃至他的嚴厲,他的愉悅,他的脾性,都使他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她還借用了宋人的話評價他“質猶近古,純正篤實”。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羅新評價稱,“失去他,是北大中古史中心三十年來最大的損失”。北大中古史中心王小甫教授評價說,“國內遼金史學界的前沿,恐怕就得看劉浦江的研究成果。至於民族史,他專門學習契丹文字,利用契丹文墓誌進行研究,已經站到了國際學界的前沿。這樣的學者在國際契丹遼史學界恐怕也是少有的”。北大歷史學系辛德勇教授評價,“當今中國的學術界,像浦江兄那樣做學問一絲不苟,做人、做事也真摯端謹的人,實在不是很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玉聖評價他是“當世中國遼金史研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