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六單元作文:改寫《浣溪沙》10700字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車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蘇軾

部編版九年級上冊六單元作文:改寫《浣溪沙》10700字

本片寫的是作者“謝”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聲響,在世人意識的螢幕上,折射出的一組連續不斷的景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長途跋涉,加之曲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絲倦意。突然“簌簌”之聲傳入耳際,並好像有什麼東西到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著那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定,原來是一位披著牛一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

下節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此的補充。在結構上這句又是倒敘句,它說明前三會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眠猛漲中聽來的片段,並非是視覺構成的統一的畫面。

“日高人渴”兩句,果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耳機遇到農民家的覓水的情景,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看來蘇軾似乎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差不多,讀這樣的詞彙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語牽手有所不同,它主要寫當時作者路途中的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