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應試教育2000字作文

對於應試教育的批評聲,已經喧囂多年了。而中央的政策,也頗有改革應試教育之勢。然而,一個現實卻是:應試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所以,今天面對我們在一年之後就要經受大學入學測驗洗禮的同學們,我想談談應試教育。

劍指應試教育2000字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名言。但現實卻是,一千份考題卻只有一個答案。

周國平先生是著名的哲學家、作家,曾有一箇中學生拿著他寫的《面對苦難》的閱讀題去找他做,周國平面對許多考題,完全不知道如何解答,最後對照標準答案批改,幾乎不及格。我想,人各有異,閱讀的感悟自然不同。可是標準答案卻把人們禁錮在一個思想的牢籠裡,要求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想法。挪威有一個政治家說過“人們都要求言論自由,卻不知道自己還有思想的自由”,難道我們要丟棄最為寶貴的思想自由嗎?在這樣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有創新意識,有獨立見解,太難了。此個人之悲乎?國家之悲乎?

一個人在青年時期,是思維最活躍也是思維還未定型的時期。而這時,應試教育卻要向我們灌輸無數的定式:答數學題的定式、答生物題的定式等等。萬一跳出這個圈子,分數就會對你“橫眉冷對”。這樣,我們的思維只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最後墨守成規。思想決定人格、決定行動,丟失了自己的思想,也就丟失了自己。這樣的人,你可以隨便說他是什麼,一種職位、一種角色或是執行某項事務的機器,而唯獨不是他自己。我不知道,對於一個獨立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自己已經不再是自己更悲哀的事?

眾所周知的文學大師郭沫若,在求學期間成績平平,語文等文科成績還很差,相反理科成績倒較為優秀。我只能說,郭老實在是幸運!假如他生在今日,必當利用節假日補語文,報奧數班,日日挑燈夜戰,翱翔於題海之間。文理分科時自然而然的報理科,上大學時再挑選一個熱門的專業,最後選一項湊合的工作終其一生。至此,一位歷史上的文學大師隕落了、社會上又平添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平庸之輩。我們不禁要問,到底還有多少人才是這樣被活生生的抹殺、有多少可以影響歷史、縱橫捭闔的人物因此而淪落到日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小市民!

上帝是公平的,人人皆有天才。在座之諸位,身體中都有一個天才的靈魂。而如今呢?也許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有學習的天才,可是我們卻要求百分之百的人把大把大把的時間都花在應試上。是的,回過頭來一看,我們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應付考試。假如人們拿出一點時間發展自己的天才,也許取得的成就已經非凡了,可大多數的人卻都在揮擲著大把的青春去彌補自己的短處。天才不會永遠等待你去發掘。你無視它,它何必等你至耄耋之年?

應試教育要讓人們知道,有誰是所謂的第一,有誰是所謂的倒數第一;有誰是所謂的勝利者,有誰是所謂的失敗者。有誰註定成功,有誰註定失敗。它用一個虛名,把我們都耍了。

回老家後,我和我國中的朋友們在一起玩。不知怎麼說著說著,就有人調愷道“李建,你是我們這裡面最笨的了。”李建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成績倒數,現在已經開始打工了。我原本以為他回反駁別人的話,沒想到。李建垂下頭,憋了半天說道一句:“我是有點笨。但,不管怎麼的,我也是你們中最早賺錢的啊。”這又引起了其他人的大笑。看著我的兄弟,我為此感到痛心。應試教育讓我最好的朋友深信,他自己是個笨蛋、是個失敗者。有了什麼特別好看的書,我也會向他推薦。但李建最常跟我說的是“澤的,看書這樣的事都是你們這樣的人乾的。我就不必了吧。”——是誰毀了我的朋友?

悲哉我中國少年,哀哉我少年中國!應試教育抹殺了人的天性,扼殺了人的天才,把人推向了一條平庸之路。

那我們無能為力了嗎?只能坐以待斃嗎?

其實,生活中像是有一架巨大的天平:一邊是現實,一邊是理想。在現實的托盤上,往往是家人老師的期望、別人的不理解以及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在理想的托盤上,常常只有我們自己孤軍奮戰。想要維持這家天平的平衡,需要我們既有理想主義,又同時敢於面對現實。

但,面對現實不是要匍匐在現實腳下,適應現實也絕不是要改變一個人最核心的東西。我們要有理想主義,要堅持信念。是的,也許理想主義者會如泰勒斯般摔的很慘並受到嘲笑。但,一個沒有理想主義者的社會,勢必是一個完蛋的社會。一個沒有理想主義的人,勢必是一個平庸的人。宇宙演化億萬年而賜予我們靈性,不是僅僅讓我們用那靈性去謀飯碗的。人腦的價值除了做題,還可以思考。思考現狀,思考出路。

當然。還請諸君不要以為我是鼓勵大家放棄學習,我所希望的是大家用另一條路走向應試教育所希望的那個終點。那是一條人跡罕至的路:就是求知慾和好奇心。請相信,求知慾、好奇心是人類的本能,這幾乎是所有哲學家的共識,我在此不再贅述。我們可否用這兩項本能去征服應試教育呢?

事實證明,這並不是天方夜譚。在與這個體制抗爭的人,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上網查“一名北大女孩給周國平的信”,希望大家能夠看看。當然,舉一個就在我們身邊的例子:陳鳳池,山東省的理科狀元,我們學校的才子。他幾乎每天晚上都要上網或者看電視,大學入學測驗前還起來看歐冠賽,但卻一樣取得了成功。我相信,天才的成分一定有,但他也一定充分利用了求知慾和好奇心。

請不要忘記:求知慾、好奇心是本能,不是天才,每個人都可以利用好它。如果你感受不到它,那是應試教育已經把它掩蓋了。回首一下你的童年,你就會真切的相信他們的存在。我們要重新挖掘它們。

我也承認,這是一條鋌而走險的路,因為成功者畢竟是少數。但為了某些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鋌而走險也是值得的。況且,即使失敗了,我們也是失敗的殉道者,而不是成功的懦夫。

如果本文能夠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我實在是欣慰之極!謝謝大家!

煙臺一中高二:oldfish老魚